天天看點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清道光八年(1828)秋七月,道光帝收到來自

喀爾喀左翼旗

的一封折子,看完折子後,洞察力一向不高的道光帝,都忍不住心生疑惑。

這封折子是報告喀爾喀左翼旗紮薩克多羅貝勒

沙克都爾紮布

因病自殺的事,好好的人因為生病就會去自殺嗎?這其中是否存在蹊跷?

對多羅貝勒死因疑心重重的道光帝,就迅速指派大臣前往

昭烏達盟

,去徹查該貝勒自殺案的原因。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01,離奇的貝勒自殺案

道光八年(1828)七月,駐牧在察罕和碩圖、隸屬昭烏達盟的喀爾喀左翼旗遞上折子,說他們的紮薩克多羅貝勒沙克都爾紮布(以下簡稱沙貝勒),因為生病自缢而死。

奏折上聲稱:沙貝勒是自己在院子中的樹上自缢的,據沙貝勒的福晉說,沙貝勒平時就喜歡生悶氣,一生氣就動刀,看上去好像走火入魔的樣子,不知道為何突然就自缢死了。

沙貝勒的死訊傳出後,昭烏達盟的盟長、

奈曼王旗

的紮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

阿宛都哇第紮布

(以下簡稱阿宛盟長),就委派一個名叫

索諾木

的台吉,前往喀爾喀左翼旗查詢沙貝勒輕生的原因,但并沒有查出什麼東東來,于是,阿宛盟長一邊派刑仵再次前往驗看,一邊向朝廷呈報。

道光帝看了來自昭烏達盟的折子後,對沙貝勒之死充滿了疑惑,哦,辣麼大一個人說自殺就自殺了?他身邊伺候的人都沒發現?他要愛生氣愛動刀,不是應該去砍别人嗎?怎麼自己把自己吊死了?這不符合邏輯啊?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于是,在七月二十六日,道光帝指派員外郎

德英額

前往昭烏達盟阿宛盟長所在的奈曼王旗,會同阿宛盟長,前赴喀爾喀左翼旗,詳查沙貝勒的死因,然後據實奏報。

德英額還沒有趕到喀爾喀左翼旗展開調查時,三座塔理事司員、理藩院員外郎

塔爾尼善

也呈上奏折,表示對沙貝勒自缢事件表示懷疑,請朝廷派專案組前往查訊。

三座塔即遼甯省朝陽市,位于土默特固山貝子右翼旗境内,三座塔理事司員是乾隆十三年(1748)時、理藩院派駐到三座塔地方、管理土默特等旗蒙古與民人交涉事件及稅務設立的機構官員。

卓索圖盟

土默特

左右兩翼旗、

喀喇沁左翼旗

(乾隆二十三年改由八溝理事司員管理),昭烏達盟的

敖漢旗

(嘉慶十五年改由塔子溝理事司員管理)、奈曼旗、喀爾喀左翼旗等,都在其管轄範圍内,嘉慶十五年(1810),隸屬熱河都統管轄,不再直屬理藩院。

擔任理事司員的官員,也有風聞奏事的權利,大概是塔爾尼善聽到坊間傳播沙貝勒離奇自殺的新聞,就往上報告了。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道光帝對沙貝勒自缢案更重視了,就在八月二十一再次傳诏谕,提出沙貝勒之死“情殊可疑”,如果是被人謀殺的話,那貝勒的母親、妻子、身邊的侍女,以及協理旗務的台吉等,都要接受調查,即命

松筠

親自赴喀爾喀左翼旗牧地,嚴查此案,順便巡查地方。

如果說特派員德英額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官,松筠可不是一般人,出身蒙古正藍旗的松筠,是清廷重臣,他從翻譯生員起家,曆任戶部侍郎、内務府大臣、吉林将軍、戶部尚書、陝甘總督、伊犁将軍、兩江、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兼内大臣、吏部尚書等等要職,很受乾隆帝賞識、嘉慶帝器重,即便是道光帝,對松筠也是頗為禮待。

能臣松筠的出動,一下子就把沙貝勒自缢案的規格給提高好幾個檔次,但這個案子又實在太簡單,根本沒等松筠趕到,特派員德英額同志就把案子破了。

原來,沙貝勒是被親叔叔台吉

喇嘛濟闌

派人謀殺的,作案動機就是:濟闌看侄子沙貝勒沒有兒子,遂對旗主之位和貝勒的爵位起了貪念。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02,黃金家族的倒黴王孫

沙克都爾紮布,即沙貝勒,是隸屬昭烏達盟的喀爾喀左翼旗第八任紮薩克多羅貝勒,根紅苗正的黃金家族子弟。

沙貝勒的七世祖

衮布伊勒登

,是

達延汗

第十一子

格埒森紮

的玄孫,他的父親就是阿勒坦汗

碩壘烏巴什

,大哥是阿勒坦汗

俄木布額爾德尼

,侄子就是傳奇男子

額琳沁

說額琳沁恐怕大家不熟悉,應該說他的稱号羅蔔藏台吉,同時,他也是第三代阿勒坦汗,就是他,襲殺了他的三從兄弟(即同高祖父的兄弟)劄薩克圖汗

浩塔拉

,正是額琳沁的騷操作,引起喀爾喀大亂,才緻使親叔叔衮布伊勒登率部衆投歸大清。

康熙三年(1664)六月,衮布伊勒登歸降清朝,被清廷封為多羅貝勒,安置到達賴達爾汗王旗随同駐牧。

同年,他的兒子

羅蔔藏

也率部衆來歸,父子共居一處,在康熙五年(1666)十一月之後,自立喀爾喀左翼旗,隸屬昭烏達盟,衮布伊勒登父子倆就是首任和次任紮薩克多羅貝勒。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和同樣很早就歸附大清、隸屬

烏蘭察布盟

喀爾喀右翼旗

紮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

本塔爾

一支相比,衮布伊勒登一支混得有點不咋滴,在大清皇帝面前沒幾個挂号的。

第五任紮薩克多羅貝勒

阿裕爾

,從乾隆二十四年(1759)襲爵,一直到嘉慶元年(1796)去世,他的兒子已經亡故,由孫子

納木薩赉紮布

襲爵,這位納貝勒就是沙貝勒的父親。

納貝勒在嘉慶二十年(1815)亡故,不知道是因為沙貝勒年齡太小?還是身體孱弱?或者能力不足?總之,嘉慶帝沒有讓沙貝勒襲爵,而是讓沙貝勒的叔叔、納貝勒的胞弟

班咱什哩

襲爵,但是,這位班貝勒也很悲催,襲爵不到半年就挂了。

就在這年的七月十七日,嘉慶帝才命沙貝勒承襲紮薩克多羅貝勒的職務,在位十三年,于道光八年(1828)遇害。

被害的理由還那麼清奇,因為沒生出兒子,親叔叔濟闌觊觎他屁股底下的紮薩克多羅貝勒職位,是以,就铤而走險悍下殺手。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濟闌的作案手法一點都不複雜,極其的簡單粗暴,他指使

曼都瑚、烏爾幾、呼土克、呼魯爾歹、毛霍幾格爾、章申保、巴圖爾

等九人,潛入沙貝勒的住處,把他勒死後,裝點成自缢的模樣,挂在院中的樹上。

然後對外聲稱沙貝勒是生病自殺的,從對外放出沙貝勒自缢的風聲,到裝殓沙貝勒的屍首,所有後事全都由身為叔叔的濟闌一人主持,原本屬于沙貝勒最親近的生母和妻子,在濟闌的恐吓下卻連沙貝勒的棺木都接近不了。

案子是又怎麼破的呢?

原來,聽從濟闌指使的曼都瑚,是該旗台吉

喇嘛帕爾賴

的屬下,他在謀殺沙貝勒後,就告訴了帕爾賴。

等德英額和阿宛盟長前往喀爾喀左翼旗調查時,帕爾賴就把事情經過告知德英額和盟長,曼都瑚等九人就被迅速抓獲歸案,濟闌的狼子野心自然也就暴露了。

松筠趕到後,沙貝勒自缢案已經告破,松筠迅速回奏道光帝,并為訪察破案的德英額和塔爾尼善等人請功。

性格嚴謹的道光帝仍然對本案有點疑惑:

沙貝勒身為堂堂旗主,身邊豈沒有親近伺候之人?嫌犯入室行兇,何至于沒一個人發覺?其中是否别有隐情?

于是,道光帝又命松筠親自提問人證,把本案的實在情形詳細查明,嚴切根究,按律辦理,一定要證據确鑿才能結案。

平心而論,

雖然道光帝這人能力有點堪憂,但他本人對案情的态度還是值得點贊的,他沒有因為案子小、案情簡單就不當回事,而是力求清晰,不留一點疑惑,對封建帝王來說,還是很難得的。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經過查詢,松筠很快回報,原來沙貝勒真沒有親近伺候之人,他的府邸人員不多,顯得很荒涼,是以很容易就被潛入的兇手勒死,還沒人看到。

至此,沙貝勒之死大白天下,解決了疑惑的道光帝,遂在八月三十日傳谕内閣,嚴厲地斥責台吉濟闌膽大兇殘,可恨之至;又嘉獎德英額和塔爾尼善等破案有功,并準許松筠提出的、将濟闌等一幹人犯均拟斬立決、傳首到沙貝勒墳墓緻祭後懸挂示衆的提議。

堂堂一旗之主被謀殺,還被冒稱自缢上報朝廷,身為盟長的阿宛郡王一幹人等,自然也有失察之罪。

是以,阿宛盟長和副盟長敖漢旗鎮國公

納木紮勒多爾濟

、幫辦盟長巴林右旗紮薩克多羅郡王

那木濟勒旺楚克

一起上書請罪。

道光帝念在案發之後,阿宛盟長等人挺積極地協助朝廷特派員破案,也就功過相抵了。就在九月二十六日傳谕,對幾位盟長加恩,寬免他們的失察之過。

由于沙貝勒無子,叔叔濟闌被處死,對于喀爾喀左翼旗的紮薩克多羅貝勒一職,就隻能選擇過繼子了,經過近兩年的折騰,直到道光十年(1830)九月二十一日,沙貝勒的嗣子

巴彥巴圖爾

才被道光帝準許襲爵。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03,猴格說

喀爾喀左翼旗紮薩克多羅貝勒沙克都爾紮布被謀殺案,其實一點都不離奇,隻不過是一個心懷貪念之人、簡單粗暴的膽大妄為而已,作案手法的粗劣簡直不忍直視。

然而,就是這樣拙劣的手段,居然還取得成功,如果不是道光帝對案情起了疑心,沙貝勒恐怕就要含冤地下了。

如道光帝斥責濟闌的話那樣:兇殘膽大、可恨之至!但又正是濟闌的成功,反證了沙貝勒個人的失敗。

從沙貝勒乏善可陳的資料推測,這位黃金家族的倒黴王孫,不但能力平庸,甚至不會做人,不然,當了十三年旗主紮薩克,身邊居然連個親近伺候之人都沒有,堂堂貝勒府邸居然被稱為荒涼,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啊!也不怪人道光帝好奇。

台吉謀殺貝勒案,道光帝大怒:太可恨了,為了奪爵居然以叔害侄

沙貝勒為什麼沒有立起來呢?由于史料缺乏,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生為貴胄子,擁有的資源總比普通人多點吧?人家窮小子

僧格林沁

作為過繼子都能夠逆襲,你一個正經王公的親兒子,卻十來年都沒有經營一點個人班底,不正說明了你個人的失敗?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啊!沒兒子、又沒能力,卻坐擁旗主之位,哪怕是沒在皇帝面前挂号、好歹也是個世襲的爵位,又怎麼攔得住親眷們滋生觊觎之心呢?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大概就是沙貝勒這樣的。

我家五年級國小僧都曾經曰過:古代人在權利鬥争面前,是不講親情的,父子還相殘呢,何況隻是叔侄?

就是這樣。

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王公傳、王公續傳、道光實錄、清史稿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