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的比例占據了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祖國的繁榮發展都離不開農民們的付出。國人的吃穿住行都與農民息息相關,是以,這個群體在祖國建設和日常生活中都發揮着巨大的作用。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從農村裡走出去的基層幹部有很多,他們為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殚精竭慮、兢兢業業,獲得了人民群衆的高度信任。

其中陳永貴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央幹部,在他的身上書寫了一段從貧農到國家副總理的傳奇人生。

陳永貴在工作中為了農村事業不遺餘力,成為全國億萬人民心中的“布衣總理”,赢得大家的愛戴。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人物,差點被扣上了“漢奸”的帽子,這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心中有黨

在陳永貴的心中,一直以成為中國共産黨員為榮。然而在入黨這條路上,對于别人來說也許簡單,但是他卻吃了不少的苦頭。

解放戰争勝利後,全國各地都迎來了嶄新的希望。陳永貴在黨的号召下,也分到了土地,過上了幸福快樂的農民生活。他經常協助黨支部書記完成互助生産的任務,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貧農,後來還加入了生産小組。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在解放戰争時期,還自告奮勇地加入民兵救護隊,幫助解放軍救援傷病,部隊還頒給他一個模範稱号。

他竭盡全力地靠近黨,跟随黨,就是為了完成入黨的夙願。

後來他便向黨支部書記送出了入黨申請。可這一提就給他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有群衆反應,

陳永貴以前給日本人當過“僞代表”,即漢奸。這樣的人怎能加入中國共産黨?

這可把陳永貴愁壞了。

他極力地解釋說,當時他是應一名紅軍同志的要求到日軍那裡以“僞代表”的身份潛伏,趁機向紅軍輸送情報。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當時找他的是一名姓曹的賣布人,也隻有他能證明陳永貴所說的話。但是人海茫茫,那位賣布人已經毫無蹤迹了。是以大家都覺得是陳永貴在說謊。

無奈之下,陳永貴跑到區委找到了張懷英書記,并說明了緣由。張書記對陳永貴印象深刻,知道他一直是個可靠的人,不會輕易撒謊。于是便親自去調查這件事。

後來陳永貴的話在幾名村支書那裡得到了證明,并且他們願意為陳永貴簽字作證。

這樣,陳永貴的“漢奸”問題總算真相大白,他本人也正式入了黨。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替八路軍辦事

陳永貴抗日戰争時期幫八路軍辦事而背上“漢奸”罵名這件事,還得從1940年說起。

那年,日本人占領了山西昔陽縣,他們在各個村落中搜刮搶掠,後來到了大寨村,也就是陳永貴的村莊。當時的他到處找八路軍想要加入一起上前線打鬼子,可總是失望落空。

當他從外地回到大寨的時候,

正趕上日本軍在寨子裡搞“維持會”,顧名思義就是幫日本人收集情報、欺壓良民的幫會。

之前其他村落的“維持會”成員都被日本人以肅清共黨為由給殺了。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是以大家都知道這個“維持會”就是個燙手山芋,村裡無論是地主還是貧農都不願意去。但日本人下了指令一定要選出一個人當代表,否則他們都得死路一條。

後來村民們一起商量之後,決定推薦陳永貴去當這個代表。一來他是外鄉人,二來為人機敏且力大如牛,危急時刻說不定還能逃跑保命。

但是陳永貴一心想加入紅軍,根本不想去當這個“僞代表”。就在這個關頭,

一名姓曹的商人找到了陳永貴,想說服他去當代表。

陳永貴朝他翻了個白眼說:“老子要當紅軍,決不當漢奸”。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隻見商人一笑,附在陳永貴耳邊說道:

“其實我是一名八路軍,你表面上去當代表,實際上是給紅軍送情報”。

聽他說自己的紅軍,陳永貴樂了,找了這麼久的紅軍就在眼前。而且派給了他一個潛伏特工的任務,陳永貴立馬就答應了。

陳永貴當上“僞代表”之後,一心隻想着為紅軍立功,而對日本人的指令敷衍了事。他每天都仔細地盯梢着敵人的一舉一動,并如實彙報給紅軍。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面對日本人的指令,他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幹。久而久之,日本人看出了他的端倪,于是将他給綁了起來嚴刑拷打,逼問與他接頭的紅軍是誰。

但陳永貴始終咬緊牙關、一聲不吭,沒有透露紅軍的半點資訊。

日本人看問不出什麼,于是決定殺掉他。但還沒得動手,昔陽縣就被紅軍攻破,陳永貴也得救了。

從貧農到總理

1963年,中國遭遇了許多自然災害,洪水、冰雹、霜凍和旱澇席卷了大寨村。時任大寨村生産委員和黨支部書記的陳永貴憑借着自己的種植技術,硬是帶着大寨人民從災害中殺出一條血路。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那年全國都處于饑荒的狀态,

唯有大寨村糧食産量達到了56萬斤,除了村民們自己留存餘糧,還向國家上繳了24萬的糧食。

為此,大寨村人民的生活品質也翻了一番,家家戶戶住新房。

大寨村戰勝天災的事迹不胫而走,還引起了上級各層上司的注意。陳永貴也被推舉為省農業勞模,并在大會上發表了演講。

此時,陳永貴的事迹吸引了著名作家趙樹理,他興高采烈的向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推薦了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後來中南局書記李一清也來到大寨,看到他們豐收的景象,連連感慨:

“陳永貴雖是農民出身,但卻有着非凡的指揮才能,自身擁有一股強大的魅力”。

1975年,陳永貴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在這裡他見到了周總理,“你來當副總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國怎麼樣?”周總理笑笑說。

但陳永貴一聽就被吓到了,連連擺手:“我大字不識一個,怎麼能當副總理”。周總理說:“這是指令,黨員就得服從”。

“布衣總理”陳永貴,為何差點被冠上“漢奸”的帽子?

就這樣,陳永貴在那次人大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管理全國的農業和生産。

陳永貴雖位居國務院副總理,但是他的工作遍布全國農田,一年四季他都活躍在農村裡,與農民一起勞作一起種植。為官多年的他始終兩袖清風,深得百姓們的愛戴。

雖然他差點被當成“漢奸”,但也隻是他人生中的小插曲。當真相大白的時候,污點也不複存在。他留給世人的永遠都是那個衣着樸素、帶着鬥笠、奔忙在全國各地的“布衣總理”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