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咨詢就是“安慰”和“聊天”?

最近,多部以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為職業背景的影視劇熱播,引起人們對心理師這一職業高度關注的同時,再度引發公衆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讨論。

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情緒、壓力等問題不斷困擾着人們。心理健康,正成為現代人健康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發生了哪些變化?兒時遭受的心理創傷會對一個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何正确認識抑郁情緒并進行自我調節?面對快速增長的需求,大陸心理健康行業現狀如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試圖找尋答案。

感覺到了同樣的輕松

“被隔離第三天喉嚨痛、頭也疼,感到偶爾有低熱,全身無力,擔心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每天看手機關注疫情資訊,覺得自己肯定有問題,想交代後事,覺得自己要完了……”電話那端話語斷斷續續,求助者一直在哭泣,這邊王輝耐心傾聽着,同時迅速作出分析及初步診斷:身體無力引起不安,加之長期關注疫情的負面新聞,放大了一些身體感覺引起恐慌;一個人被隔離,産生孤獨害怕和絕望感;疑病引發了焦慮抑郁情緒,負面情緒的積累引起了軀體反應……

接下來,王輝向求助者進行了情緒科普,協助對方了解每份情緒背後的積極意義,針對“不停看手機”的情況進行了弊端分析,建議“每天都排出自己的日程,讓生活更有掌控感;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寫一兩句肯定自己的話”。幾個小時後,求助者舒服很多,喉嚨也沒那麼緊了,表示“與咨詢師互動中覺得很感動,覺得效果很好”。

放下電話,口幹舌燥的王輝也感覺到了同樣的輕松。

王輝,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政協委員,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個有20多年心理學工作經驗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去年歲末,西安驟然間疫情肆虐,恐慌、焦慮、易激惹等情緒問題也在人群中蔓延。無論是确診人群、疑似人群、健康人群還是醫護人員,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和情緒問題。已經有兩年應對疫情心理專家組工作經驗的王輝,以自己委員工作室的名義組織了一支由8名心理咨詢師參與的心理志願服務團隊,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為有需要的人們提供情緒疏導、危機幹預等志願服務。

“今天感覺怎麼樣?”“有什麼情況随時給我打電話,任何時間都可以!”疫情以來,這幾乎是王輝每天都要重複的話。不厭其煩地,每個字溫柔而堅定,她知道,這時她能給的是陪伴,是傾聽,是讓電話那端的他們擺脫當下的困境。

“我們可以說是守護人心的人吧。”王輝明白,已經被确診的患者和被隔離的人群,他們的焦慮會更嚴重,因為他的生命面臨着威脅,是以情緒會上升到恐懼,而且在這個階段的人想的會比較多,當人面對重大心理打擊的時候,他的情緒會從焦慮變成抑郁,然後變成絕望。對于陷入絕望的人來說,電話那端的心理咨詢師或許是他們能抓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收入以小時計費,在咨詢室裡正襟危坐,談話間就能為訪客減壓、指點迷津……随着影視作品更簡化和戲劇化的表達,普通人這樣描摹着對心理咨詢師的職業印象。但王輝知道,一個成功的心理咨詢師,不但需要大量學習和長時間的咨詢實踐積累,而且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壓力和挑戰,也超出人們的想象。

如果我們的心真病了,向誰求助?

“這幾年臨床遇到患抑郁症、焦慮症的人明顯增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喬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資料顯示,20年前,中國人抑郁症發病率是萬分之五,現在這一資料是6%。也就是說20年裡,中國人抑郁症發病率增長了120倍。

喬穎告訴記者,近20年來,大陸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像焦慮症、抑郁症等輕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顯著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發展程序加快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增加了精神心理問題的患病風險;另一方面,公衆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到醫院就診,使這類疾病也更易被發現。”她說。

精神衛生問題已經成為大陸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心理治療技術的重要性已得到社會的公認。有着20年精神科醫師執業經曆的喬穎8年前又去考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被問及原因時,她說就是想更好地成為一名心靈的守護者。在她看來,大陸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個體心理行為問題及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但心理危機幹預完全依靠專業醫療機構給予幫助并不現實,“不應該也不可能隻依靠精神科醫生和心理醫生在做”。

多少次參與危機幹預,王輝都是走上樓頂天台直面絕望的人。“對面的人認為自殺是唯一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自己轉不過彎來。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轉過彎兒來。”她說。傾聽、安撫、勸解,反複“周旋”,最重要的是與對方建立信任關系,在信任的基礎上再提建議,不然一切勸說都是徒勞的。“讓他們放棄自殺沖動,這對心理咨詢師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在王輝看來,這是一份既有使命感又有挑戰性的工作。

喬穎說,心理咨詢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安慰”和“聊天”,不是“替人決策”,而是“助人自助”;不僅是“讓人開心”,更重要的是使人獲得心理上的成長。通過傾聽,認可對方的痛苦與無助,通常才是開啟對話的第一步。共情的能力,在所有的幹預技巧中尤為重要。但共情隻是對話的開始,并不是最終的目的。

“你說了想開一點,對方就能想開嗎?你說了會過去,對方就真的覺得能過去嗎?往往不是的。”喬穎強調,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心理咨詢師要有敏銳而準确的判斷,當心理咨詢無法奏效時要及時幫助求助者尋求精神科或心理科醫生的幫助。

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2021年5月釋出的《2020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2016年19.8%的受訪者認為做心理咨詢是軟弱的表現,2020年仍持有此觀點的人僅占比2.79%。

現在喬穎更多的是做科普工作,她努力讓公衆認識到,出現心理問題能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一個個心理疏導的音頻和視訊、一篇篇心理促進的科普文章——在她看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準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長期和負面情緒交織在一起,“情感垃圾桶”,是不少心理咨詢師對自己的戲稱。在反複投入到一段又一段傷感的情緒時,如何及時排解和保護自己,是王輝和喬穎面對的現實問題。除了潛意識的遺忘,也需要制度化的教育訓練與督導。

這樣的改革不應繼續蝸行牛步

制度化、規範化,是采訪中王輝和喬穎反複強調的兩個詞。

進入21世紀以來,注重心理健康已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喬穎和王輝有着同樣的感受,那就是近幾年社會大衆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高了,主動尋求定期心理咨詢服務的人也多了,但心理健康服務仍存在制度性短闆。

據說,目前,大陸心理咨詢師的人員缺口數量達40多萬。市場規模洶湧澎湃,專業人員卻鳳毛麟角。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内人士指出,與快速增長的需求相比,大陸心理咨詢從業人員的素質堪憂,很多從業者不具備病理、心理、生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

喬穎在醫院心理科出診每50分鐘的診療費是120元,王輝大部分的心理咨詢是義務志願服務,而她的一個“并不合格”的學生打着知名心理咨詢師的名号,每小時收費3000元。

據記者了解,2001年,原勞動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标準(試行)》,并将心理咨詢師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很多人認為這标志着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上,有了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

喬穎告訴記者,20年前産生的這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與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心理咨詢師,并不是一種概念。當初國家頒發此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大量下崗員工的再就業問題,它勉強隻能算是一張技能鑒定證書,是以一直被業内诟病門檻低、含金量不高。

據相關部門調查,全國超過100萬考取心理咨詢師二三級證書的人中,能夠勝任專業心理咨詢的,人數在2%-3%左右。喬穎分析,很大一部分持證的人除了考證教育訓練和一些零散的短期教育訓練之外,并沒有經曆專業系統的長程教育訓練,而實習和督導經驗的缺乏導緻這些人不能掌握反思性實踐、評估、幹預等對勝任心理咨詢師至關重要的能力。“即便有證,業餘和專業之間,畢竟是實力的差距。”

2017年9月,人社部釋出的《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取消了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鑒定。喬穎認為,放在時代發展的次元上看,人社部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取消,是心理咨詢行業發展中的一個節點,目的是讓心理咨詢行業走向更加專業化和規範化。公衆對心理咨詢師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如何通過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盡快制定監管準入标準,支撐專業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喬穎和王輝有着同樣的心願,那就是盡快制定心理咨詢相關法規,規範心理咨詢收費标準,嚴格心理咨詢師教育訓練考核,推動咨詢師動态稽核機制,加強行業市場監管,通過行業協會來加強從業者的自律……“這樣的改革不應繼續蝸行牛步。”她們說。

記者:王慧峰

編輯:莫愁

稽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