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娛樂文化形式不斷興起,再加上全球遭遇的疫情,戲劇行業如何應對快速發展的外部世界?在1月14日至16日舉辦的“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藝術論壇上,衆多戲劇界專家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了交流。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認為:“疫情不可能是永遠的。舞台劇最大的特點,就是跟觀衆直接交流,這是最大的魅力,是以将來肯定會有反彈。”談到戲劇内容的創作,曹路生認為,“一個大時代到來時,一個大變革到來時,是最容易出戲劇作品的時候,因為每個人都會在這個變革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他們的悲傷歡樂、愛恨情愁,這是戲劇永恒不盡的題材。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國風,要讓年輕人喜歡,就要創造性的繼承和轉化,讓傳統的東西有當下感、現代感,讓年輕觀衆能夠感同身受,引起共情。現在有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跨界表演形式,這是一種趨勢,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北京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演出行業協會會長張海君則以“守正創新”為根本,談到了文藝創作在應對時代發展時的四個“變”和四個“不變”的關系。他認為,“文藝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在思想認知上要主動求變,在技術革新上要準确識辨,在演出場景上要科學應變,在傳播媒介上要順勢而變。同時,要做到藝術創作的初心不能變,傳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為人民服務;藝術創作的遵循不能變,要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創作的本體規律不能變,不能盲目濫用形式和技術;藝術創作的追求不能變,要重視舞台表演技藝。我們要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專業的赤誠之心,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民生。”
國家一級編劇林蔚然認為,“不管時代怎麼變化,我們隻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思路和定力,創作者才能保有赤子之心,才能不斷重新整理自己,應對千變萬化的環境。”
“疫情把劇場賴以生存的主要傳統場域徹底破壞了,戲劇是不得不去尋找線上的可能。線上傳播,作為普及和大衆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國際戲劇制作人、原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制作人翁世卉向大家介紹了科技和人工智能介入創作後,在英國産生的兩個“第一”:一個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2018年和英特爾合作,用表演捕捉技術來渲染數字化的角色,在台上呈現了一個完全虛拟的人物。“在《暴風雨》演出中,演員躲在後面,渾身有100多個觸點,整個角色是以虛拟形象産生的。這個戲是戲劇界的一個新嘗試,技術和戲劇的結合,讓大家感覺到新鮮和可能性。”另一個是英國皇家歌劇院在疫情前做了一個改編自《暴風雨》的戲《漲潮》。這是個VR戲,觀衆戴着VR器械進入場域,結尾時,是一個歌劇、視覺、音樂全方位的15分鐘體驗。翁世卉認為,“戲劇和科技結合不是新鮮事,各種嘗試都是有益的,如果這個技術觸動了你的感官和心靈,就是有益的。技術和戲劇的結合,如果能夠找到核心點,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找不到核心點,那就是燒錢。”
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宋之歌對此總結道:“要抓住這個時代,順應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同時在此基礎上,要回歸戲劇藝術本體,抓住本體,把握好本體,同時可以跨界、創新,抓住科技帶來的進步,插上雲上的翅膀,更好地助力戲劇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