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數千年封建主義禁锢的近代中國,使諸多王扶之這樣的有志青年深深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擔憂,他們以激昂的鬥志和信念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我們的開國少将王扶之12歲立志,參與革命鬥争義無反顧,與父親離别數十年,終得相見。"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在中國的開國少将中有許多的開國少将都清正廉政、大公無私、兩袖清風。他們為中國的近代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開國少将王扶之,1923年出生于陝西子洲縣,他家是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母親在王扶之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隻有他和父親相依為命的維持着生活。王扶之的家庭祖祖輩輩都是農民,貧窮使得父親隻好背井離鄉來到延安。父親看到王扶之年齡也到了該上學的時候,就送他到私塾念書。但是家庭貧困的王扶之支撐不起這筆學費,上了三個月的私塾後就被迫中斷了學業。雖然隻有短短三個月的文化熏陶,但是"三字經""百家姓"仍深深的啟蒙了王扶之的文化大門,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礎。
在他12歲那年,接觸到了劉志丹帶領的紅軍部隊,他認識到了紅軍和舊軍隊的不一樣,于是虛報年齡參加了紅軍,成為了其中一個小戰士,從此離開了家鄉。從此他便開始随着大部隊東征西戰,走的時候甚至沒有去見父親一面,這一别就是數十年。王扶之參軍後志氣滿滿,急于表現自己,而且機會很快就來到了。在崂山之戰中他一戰成名,成了部隊裡的小英雄。當時紅軍在崂山形成一個兩邊夾擊的态勢,準備實行"關門打狗"政策,不久就有敵人送上門來,這時紅軍開始進攻,把敵軍切成了難以互相照應的幾個部分。
父子二人天各一方,都不知道彼此的情況。在戰場上,王扶之非常的拼命,雖然遇到了不少危險的情況,但是他卻活了下來。建國以後,王扶之還參與了抗美援朝,在戰場上又立下過不少功勞。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了大校軍銜,晉升為了開國少将。王扶之為革命奔波了大半輩子,終于可以在工作穩定後回家看看了。此時的他,已經離開家鄉有30年了。王扶之帶着警衛員一起回到了陝西老家。兩人從車站下來後,還有很長的山路需要走。因攜帶了很多行李,上路十分不便。警衛員靈機一動,向路過的老農租了一頭驢用來駝行李。
這時王扶之與身邊的警衛員,開心地和趕驢車的老農聊起了家常。一旁的老農聊着聊着突然歎了聲氣,感慨萬千的提到自己已經數十年沒見的兒子,兒子12歲那年沒打一聲招呼就離家出走,至今也下落不明,不知有生之年是否還能見到他。王扶之聽到老農的話後,仔細的觀察老農的樣子,雖然記憶已經模糊,但是父親的五官還是熟悉的樣子,反應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向老農說出了自己的身份,老農停止了駕車,已經看不太清的雙眼仔細眯起來打量着,車開了半路,才認出了自己的兒子,兩人相擁而泣。
王扶之将軍能夠平安歸來,并且跟自己的父親見上一面,真的可以說是老天眷顧。1964年,王扶之晉升少将,此後他負責了很多工作,兢兢業業幹到1998年才離職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