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千年封建主义禁锢的近代中国,使诸多王扶之这样的有志青年深深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他们以激昂的斗志和信念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我们的开国少将王扶之12岁立志,参与革命斗争义无反顾,与父亲离别数十年,终得相见。"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在中国的开国少将中有许多的开国少将都清正廉政、大公无私、两袖清风。他们为中国的近代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开国少将王扶之,1923年出生于陕西子洲县,他家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母亲在王扶之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的维持着生活。王扶之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贫穷使得父亲只好背井离乡来到延安。父亲看到王扶之年龄也到了该上学的时候,就送他到私塾念书。但是家庭贫困的王扶之支撑不起这笔学费,上了三个月的私塾后就被迫中断了学业。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文化熏陶,但是"三字经""百家姓"仍深深的启蒙了王扶之的文化大门,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
在他12岁那年,接触到了刘志丹带领的红军部队,他认识到了红军和旧军队的不一样,于是虚报年龄参加了红军,成为了其中一个小战士,从此离开了家乡。从此他便开始随着大部队东征西战,走的时候甚至没有去见父亲一面,这一别就是数十年。王扶之参军后志气满满,急于表现自己,而且机会很快就来到了。在崂山之战中他一战成名,成了部队里的小英雄。当时红军在崂山形成一个两边夹击的态势,准备实行"关门打狗"策略,不久就有敌人送上门来,这时红军开始进攻,把敌军切成了难以互相照应的几个部分。
父子二人天各一方,都不知道彼此的情况。在战场上,王扶之非常的拼命,虽然遇到了不少危险的情况,但是他却活了下来。建国以后,王扶之还参与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上又立下过不少功劳。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了大校军衔,晋升为了开国少将。王扶之为革命奔波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在工作稳定后回家看看了。此时的他,已经离开家乡有30年了。王扶之带着警卫员一起回到了陕西老家。两人从车站下来后,还有很长的山路需要走。因携带了很多行李,上路十分不便。警卫员灵机一动,向路过的老农租了一头驴用来驼行李。
这时王扶之与身边的警卫员,开心地和赶驴车的老农聊起了家常。一旁的老农聊着聊着突然叹了声气,感慨万千的提到自己已经数十年没见的儿子,儿子12岁那年没打一声招呼就离家出走,至今也下落不明,不知有生之年是否还能见到他。王扶之听到老农的话后,仔细的观察老农的样子,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是父亲的五官还是熟悉的样子,反应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向老农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老农停止了驾车,已经看不太清的双眼仔细眯起来打量着,车开了半路,才认出了自己的儿子,两人相拥而泣。
王扶之将军能够平安归来,并且跟自己的父亲见上一面,真的可以说是老天眷顾。1964年,王扶之晋升少将,此后他负责了很多工作,兢兢业业干到1998年才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