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昊傑,中等身材,憨厚樸實,一雙眼睛炯炯放光,帶着藝術家的靈秀。他是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長垣市篆刻院秘書長,長垣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長垣市文化館青年書畫社理事,長垣市硬筆書法協會理事。其作品多次參加省縣書法比賽獲獎,連續三屆入展河南省群衆書展。是長垣市頗有名氣和前途的青年書法篆刻家。

軍營塑夢
成昊傑出生于1976年,他自小就喜歡寫寫畫畫,透露出靈異的藝術天分,國中時就以“畫”名,畫芥子園畫譜,習練工筆畫、素描,是同學中有名的小畫家。1995年高中畢業,有書畫特長的他應征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火箭兵,鑽山溝,守“國寶”12載,在部隊既擔任飛彈操作号手,又擔任連隊文書,負責部隊的文化宣傳。能寫善畫、謙虛謹慎的他深受首長和戰士喜歡,在部隊多次受嘉獎,先後6次被評為“優秀士兵”,1次優秀共産黨員。
正當成昊傑在部隊的大熔爐裡幹得風風火火,激情四溢時,為響應國家裁軍号召,他主動要求退伍回家務農。退伍後他開始了自己創業的曆程:做過辦公室職員、幹過水電工、擔過防腐工程隊隊長、辦過音樂書法教育訓練班,還開過小飲品店。
作為有藝術情懷的書生(其實他骨子裡還是書生),商海于他并不是适宜的。是以,他并不很得意,開辦的藝術學校,也因為疫情受到了很大沖擊。看着他無奈的樣子,我了解他,身為中年人,不努力養家掙錢怎麼行呢?但對于有心人,世事洞明皆學問,就在這種奔走之中,讓成昊傑更洞徹了人生,了解了人情,成為他藝術之路的有益滋養。
藝海泛舟
在這世界上,任何事冥冥中似有定數,在看似偶然之中又帶着必然的因素。成昊傑轉業之後,雖然經曆了很多職業,但對書藝的熱愛卻始終沒有消減,反而随着年齡增長而愈濃。有個作家曾經說過,傳統文化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很多知識分子終其一生,浸淫其中,難以擺脫。就以書法來說,那淺淺一方墨池,就像無邊無際的大海,陶醉了多少人,浸淫了多少人啊。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每天勞碌之後,一個人靜靜坐在書室,看看書,練練字,觸摸着那些石頭,搞搞篆刻,就是成昊傑最幸福的時候。這個時候,藝術不隻是遙遠的夢,而是一種慰藉,是一雙柔柔的手,在撫慰他,安撫他,讓他的心靈得到憩息和歸依。中國人喜歡石頭,把美石稱作玉,把君子比作溫潤之玉,還說玉有九德。就如站士愛槍,成昊傑愛石,他眼中這些印章、石頭,他不知把玩多少回。他要做的,不是篆刻,而是喚醒。通過篆刻這種藝術,把這些石頭的靈魂喚醒,給它們以生命。
成昊傑不是閉門造車,十載軍營生活和這些年閱曆,開闊了他的眼界,強壯了他的心胸。這些年,他師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涵山畫館書畫印傳習班主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高研班特聘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講師、吉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許涵山先生和長垣名師喬國方諸先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的風格、作品、習練都得到強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别出心裁
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仿我者死。李苦禅也說,要以最大功力打進去,再以最大決心打出來。這些大師,都在強調創新的重要。的确,藝術最貴重的是創新。創新是藝術的靈魂。
篆刻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刀與石、書與刻的結合之趣,展現出了獨特的篆刻之美。成昊傑酷愛篆刻(漢玉印),漢玉印是古印章中異常珍貴的品種,其表現出的清剛雅潔、姣好修美的藝術風格也是篆刻藝術中最為典雅的風格。漢玉印篆刻的藝術魅力既法度嚴謹,又意趣橫生。每一類兼顧不同的風格層面,甚至同一風格層面之下,又兼有微妙變化。
成昊傑在研習中,力圖反映古代玉印篆刻的“原生态”,既注重尋找規律,又善于發現意趣韻緻上的豐富性,把握篆刻傳統中神明變化、不可端倪的境界,逐漸形成了自己所追求的“匠心獨具而以從容出之”的成氏風格。他還特别講究“分朱布白”,他的用印,布局合理,疏密得當,錯落中有着難喻的美。
書從印入,在癡迷篆印的同時,他還堅持書法創作,他的字幹淨灑脫,透着一種清淡之氣,給他的篆刻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滋養。
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這些年,成昊傑就這樣,在辛苦的工作之餘,癡迷于篆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閱曆感觸還有悲與喜都刻進了那一塊塊石頭。頑石無慧,因字而通靈;頑石本冰,亦因字而生溫。古人愛玉,君子如玉,這成昊傑,不就是這樣的一塊璞玉嗎?藏之深山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我們期待着。
編輯:楊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