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唐朝的建立是相當特殊的,與其它朝代有着顯著不同。作為開國皇帝李淵,并沒有如劉邦、朱元璋那樣生猛,反倒是占了二兒子李世民的光。如同偉人所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世民以戰神般的表現,雙手送給了父親厚禮。

然而,随着唐朝的建立,地盤的擴大,李淵和李世民的關系卻變得微妙起來。李世民依舊銳不可當,但李淵卻生怕他立功太大,盡量雪藏,盡量讓長子李建成建功立業。後來,幹脆立李建成為太子,除非發生擺平不了的戰事,一般情況下都對李世民壓制打擊。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在後人看來,這就是李淵老眼昏發,有眼無珠,硬是看不到一代明君。李淵不把一碗水端平,怪不得李世民後來發狠。所幸,李世民來了個玄武門之變,奪得了天下。而且,他以一個盛世還給了大唐子民,讓後世佩服得五體投地,選擇性忘記了他的殺兄殺弟的行為。

那麼,李淵真的這麼不堪,真的這麼愚蠢嗎?其實,他有着說不出來的苦衷,也有充分的理由。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首先,嫡長子繼承制是漢民族的傳統,在這個遊戲規則的架構下,李建成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制度有缺點,往往選拔不出最優秀的人才。但是,它也有最重要的優點,那就是穩定。這個制度杜絕了其它人的非分之想,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皇位的順利交接。如果是選賢,難免會走入拳頭大就是真理的死胡同,會讓任何有機會繼承皇位者蠢蠢欲動。

就是因為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改變了這個遊戲規則,立馬出現了惡果。他的嫡次子李泰有樣學樣,企圖将太子李承乾拉下馬。李承乾更是妄圖仿效父親,提前過把皇帝瘾。甚至在整個李唐,精神錯亂自以為是李世民第二的皇族不乏其人,這就是一開始樹立的壞榜樣。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如果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那麼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李淵的眼前,讓他不得不慎重。

李淵之前的隋文帝,也同樣面臨過難題。隋文帝的兩個兒子也很優秀,嫡長子楊勇俊美異常,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嫡次子楊廣才二十歲,就作為統帥興兵滅了陳朝。他們扮演的角色與後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幾乎一緻。後來,隋文帝廢掉太子,立楊廣為太子。

楊廣繼承了皇位之後,就是後來的隋炀帝。他好大喜功,勞民傷财,聰明才智無法施展,便到處惹是生非。結果,隋朝鐵桶一樣的天下敗在他的手上,群雄四起時,才讓唐朝得以建立,白白便宜了李家。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這個教訓實在太近了,也太深刻了,讓李淵不得不警惕。大唐的天下雖然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李淵怎麼會想到李世民上馬可以打天下,下馬還能治天下,還能治出一個盛世?他不是未蔔先知的神仙,以他的閱曆,他隻能看到李建成協助處理政事期間也是有條不紊。

李淵不能不擔心,李世民戰場無敵,是否就和楊廣一樣好大喜功。哪裡會料到,李世民簡直就是開了挂的人生。即便是放在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唐太宗的名字也是最為閃耀的那幾個。假如李淵能夠提前得知,小珏懷疑他會親自動手鏟除太子,不用李世民沾血。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從當時來說,李淵的選擇是正确的。即便是李建成的威望差一些,李世民的能力強一些,也必須選擇嫡長子繼承制。以李淵的視角來看,後來的路漫長得很,誰知道李大家裡人才出得多,還是李二家裡人才多?隻是李淵沒想到,就在他的眼皮底下,李世民卻翻盤成功,繼續在人生赢家的道路上狂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