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題記

秦始皇嬴政覆滅六國,統一天下,開創大秦盛世,

除了嬴政本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外,也和其手下衆多姚勇善戰的名将們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始皇手下出名将軍數不勝數,衆所周知的有白起 ,蒙恬等人,在這些秦朝将軍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人物,此人名為王翦,王翦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最後的基石,可所謂是功不可沒,而且王翦此人也是唯一一位敢和秦始皇嬴政談交易,并在秦朝後期得以善終的将領。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名将王翦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大将,同時也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将”之一。他見證了秦統一六國,蕩平天下的過程。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王翦戎馬一生,戰績無數,取趙邑阏與,橫掃朔方,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便是王翦以六十萬兵力伐楚,為秦朝統一天下書寫了完美的一筆,

王翦此人除了會打仗,還有很會審時度勢,他在嚴酷的政治漩渦裡,能敏銳的洞察人心,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最後全身而退,名利雙收。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軍伐楚

秦王嬴政先後滅掉三晉、趕走燕王。大軍越戰越勇,氣勢如虹,便想順勢将荊楚也一并拿下。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始皇欲伐楚,領軍将領的選擇便是重中之重,從《史記》中的記載可以看出,秦始皇曾經在選擇伐楚的将軍人選上思量甚多,當時伐楚的将領的選擇不是一撮而就,而是在李信,王翦兩位将軍中左右思量。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始皇當時将兩位将軍叫到近前,問二人"要多少兵馬才能打下楚國"。李信說攻打楚國不需要太多的兵馬,二十萬便可,而一旁的王翦認為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為帶兵至少六十萬才好。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始皇最終則選擇了李信帶兵伐楚,選擇李信為主将不單單是這整整三倍的兵馬差距,其中更有深一層的必然的原因。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李信是軍中後期新秀,秦統一六國時他作為大将出了很多力氣,當時的李信年少英勇,風頭正盛,如果李信能在伐楚之戰中再一次取得勝利,就能在軍中積累足夠的威望和軍功,可以與王翦分庭抗禮,在軍中起到一種制衡作用。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曆朝曆代,

不論哪一任帝王都不會允許手下的帶兵的将領一家獨大,是以不論王翦多麼可靠,秦始皇都會覺有人能夠與他互相鉗制才會更加穩妥。

而且當時王翦已滅掉三國大小戰功無數,名聲在外,是以嬴政也有意向扶持一下其他的年輕的将領,來平衡軍中的勢力,同時也表達一種深意,并不是大秦能帶兵打仗的将領就非你王翦一人,王翦也深知這一點,随即聽從了秦始皇的安排。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隻是可惜的是李信沒能拿下楚國,雖然剛開始連連大捷,但後來卻中了楚軍誘敵之計,李信帶領二十萬秦軍一下如入楚國的大範圍國土之中,秦軍損失慘重,最後被項燕給打回了秦國。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李信伐楚戰敗,秦始皇嬴政震怒不已,戰局面臨僵持,更為重要的是自從任命李信帶兵伐楚後,王翦就稱病,告老還鄉。

這一仗讓嬴政認清了現實,秦始皇萬般無奈之下,他親自前往王翦的家鄉,請他出山伐楚。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王翦的請求

秦王親自登門拜訪,王翦不好拒絕,思考過後,提出兩個請求,其一,若要他打楚國,必須和之前一樣得給他六十萬兵他才伐楚,這一次,秦始皇答應了。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秦始皇之前不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兵力,反而選擇李信,除了想扶持李信之外,有更深一層的因素,不同于李信二十萬兵力,王翦需要六十萬兵數量之多,幾乎是抽空了秦國的國力,先不說此戰最後是否能勝利,單是王翦獨自帶如此多的兵力,秦始皇更要考慮王翦會不會擁兵自立的風險。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但是此刻不同,秦始皇被逼入絕境,現在有李信戰敗在前,沒有别的選擇,隻能信任王翦答應他的請求。

王翦也是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功高震主,是以在出兵的時候,對秦始皇提出了另外一個要求,他要良田和豪宅給自己的子孫作為基業。很多人認為,王翦貪墨銀兩為了子孫後代置辦産業是避禍之舉,王翦通過這種行為一方面是向秦始皇展現自己财迷心竅,臣子一旦有了把柄,比兩袖清風的忠君之臣更能讓上位者放下戒心。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王翦敢向嬴政提出這種要求,也是在于王翦能摸清嬴政的心思。秦滅六國時,嬴政三十多歲,年輕有為,為實作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嬴政相比于疑心重的君主,更信任于自己手下的将領。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另外一方面,從深層次看王翦此舉,王翦本質是在和嬴政做交易,王翦的請求明面是要産業,實際是讓秦始皇賜給他足夠自己的子孫後代生活良田豪宅,

不失為是一種變相“安排後事”的做法,王翦真正想表達的他這一戰,不伐滅楚國,自己絕不活着回來,

王翦也是隐晦的在向秦始皇表達忠心,讓秦始皇放心,自己永遠都是忠于秦朝的将軍。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最終,王翦率秦軍滅了楚國,完成他軍事生涯的告别戰。

同為出色的将軍,武安君白起卻因為功高震主,最終被罷免爵位,趕出鹹陽,賜劍自殺,一代軍神,就此隕落。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相比于戰神白起,王翦能夠在君臣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雙方都能達到自己心中的目的,王翦通過此舉讓秦始皇安心,而後他能帶着六十萬人馬,把楚國給滅了,自己成功退居幕後。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結語

戰國名将王翦一生名利雙收,波瀾起伏,世人對他的評價衆說紛纭。

司馬遷對王翦的評價貶義居多,司馬遷覺得王翦的功勳與才華,不去輔佐秦始皇鞏固帝業,建立德政,而選擇苟且偷生,實在不是忠臣為國為民之道。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王翦不是韓信,他懂得功高震主之後要戛然而止明哲保身之道,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曆史上,忠君之臣不得善終的局面多如過江之鯉,而戰國名将王翦可以說得上是為數不多功成身退的将領。

如果每一任在位的帝王多信任臣子一些,功臣們也懂功高震主,高位之時及時而止,這種事情便不會成為傳統。

一代名将王翦:敢和嬴政講條件的人,竟然還能善終,注定不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