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大佬們的出身:曾國藩因同進士身份尴尬一輩子!

曾國藩可說是人中之傑,論涵養論能力論韬略論成就鮮有人能出其右。但這位人中之傑的“最高學曆”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試中入圍三甲最末,成了“同進士”。雖然他人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本人可不是這樣想的,這個相當于“進士”的“學曆”,可是一件讓這位大人尴尬了一輩子。

晚清大佬們的出身:曾國藩因同進士身份尴尬一輩子!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他的兩個幕僚在幕府互相出對,一個出上聯“如夫人”,另一個回對“同進士”;接着從“如夫人洗腳”對“同進士出身”;“替如夫人洗腳”對“賜同進士出身”,兩個人鬧騰得不亦樂乎。突從裡屋傳出一個摔東西的響聲,接着總督大人鐵青着臉出來拂袖而去。兩個幕僚目瞪口呆,意識到他們闖禍了。後來弄明白了,原來權傾天下的總督大人就是“賜同進士出身”,他倆捅到了人家總督大人的“軟肋”。

清朝科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胪”(起初,三甲頭名亦稱傳胪,後僅限于二甲頭名),中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這裡的“同”隻是“相當于”罷了。

曾國藩的幕僚左宗棠的“學曆”比起老師又遜色了一籌,隻是個“舉人”出身。可這位非常有性格的“舉人”脾氣火爆的不得了。他一直自比諸葛亮,一向以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國時的諸葛亮)。左宗棠也确實在治軍、打仗、辦洋務各個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成就。為了能獲得更大榮譽,死後能得到皇帝給予的谥号,是以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舉人”的“中等學曆”,說什麼也得弄個“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國戰争早期的戰略要地,鹹豐二年(1852年),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長沙城危急之際,經人舉薦,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左宗棠為師爺,并将全部軍事悉數托付給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身手,他立馬“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采納并付諸實施,終于使長沙固若金湯,太平軍圍攻三月無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峥嵘,一生的功名也由此開始。

晚清大佬們的出身:曾國藩因同進士身份尴尬一輩子!

鹹豐四年(1854年),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這次時間更長,達六年之久。其時,長沙周圍城池多被太平軍占領。左宗棠焦思竭慮,輔佐駱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撐大局。對統軍打仗一竅不通的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終将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左宗棠在長沙也兩次證明了自己,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鹹豐九年(1859年)臘月,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鹹豐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他的這兩句話,讓左宗棠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自此,左師爺牛大發了。

駱秉章統領的有位總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戰功見左師爺不拜。左師爺十分惱怒,喝道:“武官見我都要請安,你為何不拜?”樊總兵答道:“武官雖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員,為何要拜一個未仕的舉人?”

左師爺聞言大怒,破口大罵:“滾出去!”事後,左師爺逼着駱秉章參了樊總兵一本,讓這位“有眼不識泰山”的總兵卷了鋪蓋。

晚清大佬們的出身:曾國藩因同進士身份尴尬一輩子!

做官要有“學曆”,中了秀才後再考舉人,中了舉人,才有更大的機會向上發展。但對于做官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中進士,由進士而翰林,就可以走進朝堂。再者說,也隻有“進士”一類“高等學曆”,死後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給予的谥号。

左宗棠的“學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成為“舉人”的。但此後的幾年中,他三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故此,“舉人”的學曆絕對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他一心想要弄個名正言順的“進士”。

光緒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奉命督辦新疆軍務。這位左大人一直為自己的“舉人學曆”耿耿于懷,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僅是舉人,再有功勞按例也不能入閣,死後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豐功偉業也不能光宗耀祖,這哪對得住祖宗啊。

于是,在軍情緊急時刻,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蓋世功業,上奏清廷,要求解除軍務,回京參加會試。當時,西北正處于關鍵時刻,左宗棠此時要求更易主帥,對于清廷來說,這簡直是“大廈将傾”。朝廷看出來左宗棠的真實用意,趕緊遂了人家的夙願,破例賜他一個進士,并授予翰林院檢讨職務。

晚清大佬們的出身:曾國藩因同進士身份尴尬一輩子!

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絕對的“高等學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連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複六分之一的國土,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進入了中國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歲的左宗棠在福州欽差行轅任上去世。追贈為太傅,谥“文襄”,賞治喪銀三千兩。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滿意地長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