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四戰役開始不久,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李奇微又祭出一個對付志願軍的新招——所謂的“撕裂行動”計劃。
李奇微用“撕裂”來命名這個計劃,将他的作戰企圖暴露無遺:以“聯合國軍”精銳部隊在洪川、華川地段打開缺口,割裂志願軍和人民軍東西線的聯系,向西線志願軍側後迂回,以便重新越過“三八線”,扭轉戰局的被動局面。
對于李奇微這一陰謀,志願軍司令部早有防範,當即指令第39軍在春川至華川一線組織運動防禦, 節節抗擊敵人,遲滞敵軍的前進。
志願軍名将、第39軍軍長吳信泉受領任務後,馬上召集各師團幹部研究阻擊敵人的政策。

會上衆将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幾個作戰方案,但吳信泉認為都失之于中規中矩,用來對付李奇微這個老狐狸把握都不大。
吳信泉幹脆指令暫時休會,自己則拿出華川一帶的地圖反複察看。
忽然,吳信泉注意到地圖上一小塊藍色的區域,他定睛一看,認為圖中标注的是“華川水庫”這四個小字。
此時他不禁眼前一亮,忽然大笑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何不用此奇招對付李奇微?”
身旁的作戰參謀蔡愚好奇地問道:“軍長,你想到了什麼奇招?”
吳信泉并不直接作答,隻是說道:“這樣吧,你馬上給偵察科長傳達我的指令,讓他帶上聯絡員,去華川水庫偵察一下,找水庫管理人員了解大壩閘門和蓄水量等情況。”
沒過多久,偵察科長從水庫傳回軍部,向吳信泉作了詳細的報告。
吳信泉聽罷,又拍着大腿大笑起來:“哈哈,原來這裡還真藏着千軍萬馬,這次有他李奇微好受的了!”
衆人都感到莫名其妙,紛紛追問軍長哪來的千軍萬馬。
吳信泉隻是笑着對偵察科長說:“你馬上傳回水庫,告訴水庫管理人員:馬上關閉所有閘門,提高水庫的水位!”
緊接着,他又派人把115師師長王良太叫來,指着地圖對他說道:“指令你團1連堅守在華川水庫旁的288.4高地,阻止鷹峰山敵人北犯。你們要充分利用華川水庫大壩掌握在我們手裡這個條件。把水壩閘門打開,來個水淹美軍陸戰隊。”
王良太弄明白吳信泉的意圖後,高興地說:“軍長你這一招太絕了!古代有個關雲長水淹七軍,如今咱們來個古為今用,水淹聯合國軍!”
他的四川腔和大笑聲震得指揮所嗡嗡直響。
4月8日夜間,偵察人員向吳信泉彙報了一個重要情況:李奇微已下令“聯合國軍”在第二天拂曉開始橫流漢江。
“給李奇微準備好的千軍萬馬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吳信泉大喜,立即向王良太下達了從淩晨3點開始,到華川水庫開閘放水的指令。
王良太依計行事,準時将華川水庫的10個大閘門全部打開了。
一霎時,湖水咆哮着順着山勢向下奔騰傾瀉,巨大的滔聲震動着山谷,沖入河道,大小河流和江水随之猛漲。
“聯合國軍”做夢也不曾想到志願軍會來這麼一招,有的部隊被江河水隔阻,有的被截斷後路,有的部隊在山谷或河邊紮營,被大水卷走……
美軍被大水攻勢沖亂了陣腳。報話機裡嗚裡哇啦亂作一團:“我們炮兵連陣地被大水沖垮了,人員和帳篷被水卷走,公路也被沖毀了,我們無法前進了!”
“共軍開閘放水,‘聯合國軍’裝備被淹,前進受阻!”
“共軍竟然炸毀華川水庫,太不人道。”
“我是工兵連,江水突然漲了好幾英尺,我們架設的浮橋被沖垮了……”
李奇微聞報大驚,待弄清是志願軍放開華川水庫的閘門,使美軍陸戰隊和韓軍第3軍遭受嚴重損失後,才指令一支特遣部隊來奪取大壩,企圖關上閘門。
但是美軍夜間行動本來就十分膽怯,他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水庫摸進,又在半路上遇到志願軍的阻擊,慌忙撤回。這樣組織了幾次,都沒能成功。
美軍又試圖炸毀大壩,這樣降低水庫的水位,減輕水庫對他們下步行動的威脅,但工程量太大,又在志願軍的火力威脅之下,這一計劃未能實施。
美軍費了好大勁臨時運來了沖鋒舟,從水路組織向華川方向進攻。
這樣一直到16日,美軍陸戰隊才在遠離水庫地區緩慢地前進到适合他們的作戰環境當中。
志願軍利用華川水庫水淹美軍的奇招完全奏效了,一個水庫的水,竟遲滞了美軍一周多時間,為志願軍完成後撤計劃、組織防禦線充分赢得了時間。
此後,志願軍又利用水庫的天然屏障堅守要點,繼續阻擊敵人,使“聯合國軍”在華川水庫與漢江之間的狹長地段上,每前進一步,都付了慘重的代價。
就這樣,名将吳信泉在北韓戰場上創造了水淹敵軍的奇招,成為他軍事生涯中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也堪稱是中外戰史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一個典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