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作家/觀察家.com專欄作家弗雷德裡克

當地時間2月23日上午9.m,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将就拜登内閣提名的内政部長新墨西哥州衆議員德布·哈蘭德(Deb Haaland)的任命舉行聽證會。

黛布·哈倫(Deb Harlan)是拜登政府中最具争議的内閣人選,他不僅僅是前新墨西哥州衆議院議員和"蘇族美洲原住民保留地保護者"。

如果提名獲得準許,黛布·哈倫(Deb Harlan)将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确定美國原住民女性的總統内閣成員。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Deb Harlan (Instagram/Wikipedia)

當談到北美原住民(所謂的"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者之間的武裝鬥争曆史時,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其中一些故事,因為大衆媒體的傳播 - "偉大的英國孝子雄辯","大角之戰","卡斯特騎兵","夏安酋長的眼淚," "坐着的牛和野牛比爾" ...

但除了這些槍的曆史之外,還有一些美洲原住民走上了不同的鬥争道路。除了武器、伏擊、戰鬥,他們選擇通過參與美國政治、競選、政治宣傳等和平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投票箱前寫下自己不同的"大小戰役"。

獨立戰争和建國初期的"票戰中華人民共和國

顯然,自獨立戰争開始以來,北美原住民與當時的"美國人"之間的關系根本不和諧。

在獨立戰争爆發時,大多數北美原住民站在英國一邊,以保護貿易和對十三州明顯"領土擴張"的恐懼,并在英國指揮官的指揮下對十三個州的定居點進行了多次小規模的攻擊和屠殺(例如懷俄明戰争, 櫻桃谷大屠殺等)。這導緻了13個州對美洲原住民的血腥報複。

例如,喬治·華盛頓在給沙利文遠征隊指揮官約翰·沙利文的信中寫道:

"你應該盡可能地摧毀他們(北美原住民)的定居點,俘虜所有年齡和性别的俘虜,摧毀他們的莊稼,以防止來年進一步種植......"

雖然華盛頓也提到向原住民提供食物以解決他們的困難,但很明顯,沙利文沒有考慮到該職位的内容,而是匆匆忙忙地選擇了"偉大的英國孝子"易洛魁人(當時最強大的北美原住民部落聯盟之一,包括莫霍克人,kayogas等。 根據該部落,這些部落可以統稱為"Eloquis")到英屬加拿大。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John Sullivan (Instagram/metmuseum.org)

第一個與十三個州簽署和平協定的美洲原住民部落是勒拉菲人,也被稱為特拉華州,其上司人白眼是十三個州的忠實盟友,在他們的上司下,德雷珀斯人與十三個州簽署了皮特堡和平條約,以互相支援。

但這種脆弱的和平并沒有持續太久,随着白眼老人死于天花,絕大多數德拉希人在繼承者的上司下擁抱了英國。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紀念皮特堡盟約的紀念币

美國獨立戰争隻是美洲原住民融入美國的"前奏",很快就結束了。"序幕"将再次開放,直到1812年第二次美國獨立戰争。

喬克托斯的普什馬塔哈是第一位在美洲原住民世界和美國白人世界享有崇高聲望的"印第安将軍"。在第二次美國獨立戰争爆發之前,面對紹尼族首領特庫姆塞(Tecumseh)加入反對美國政府的戰争的請求,帕什馬塔說:

"這些白皮膚的美國人...給我們一個公平的交易,他們的衣服,他們的槍,他們的工具,以及喬套人需要但無法制作的其他一切......他們治療我們的病人,給我們的痛苦披上一層,把食物帶給我們饑餓的人......這裡的白人和印第安人在友好互利的條件下生活在一起......"

普什瑪塔哈還給特庫姆塞發了一份《特朗普的信》,和陳林的《為了袁少玉周》、于秋建的《犯罪司馬師表》或直河的《直河》一樣犀利:

"我們的人民與白人沒有摩擦。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上司者為我們的自私和野心挑釁對錯。"

"喬套人是和平的人民,我們不是通過虐待鄰居謀生,而是通過誠實和艱苦的工作來謀生。在這方面,喬套人與你們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你的行為,我聽說,你是一個大問題,你一直是一個麻煩制造者,每次你挑釁白人,你不能毆打他們,你就會挑起原住民部落的對與錯。

"你是一個暴君,所有紹尼族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必須服從你的意志。喬克套人和奇卡索人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部落的首領是人民的公仆,這封信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意願。"

最後,Pushmataha向Tecumseh宣布,"你已經做出了選擇,你選擇了與英國并肩作戰。美國人一直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将支援他們。"[6]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推着穿着美國軍裝的馬哈塔(左)和穿着英國軍裝的特科姆(右)(Instagram/Wikipedia)

在第二次美國獨立戰争中,帕什馬塔率領喬套人加入美軍,被授予準将軍銜,并于1813年率領他的喬套戰士參加了另一個英國盟友"聖地戰役",後者制造了紅棍的"米姆堡大屠殺"。

喬套人的英勇努力最終使他們成為第一批成為美國公民的美洲原住民之一。然而,普什馬哈塔沒有看到這一天,這位受人尊敬的人于1824年去世,并被埋葬在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大廈公墓。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普什馬哈塔公墓 (Instagram/Wikipedia)

然而,第一批美洲原住民不是Choktaus,而是更着名的切諾基人("切諾基"汽車的名稱來源)。

早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切羅基男性就開始與移民女性通婚,特别是定居在鄰國歐洲的蘇格蘭女性,這些多語種的混血後裔在切羅基人争取民權的鬥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1817年,第一批切羅基人被授予美國公民身份。[10]

然而,在曆史的這個階段,美洲原住民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系仍然"越來越少地被談論",這一現狀在1830年的《印第安人移民法》中達到頂峰。

在第二次獨立戰争期間,對英國一方的美洲原住民的憤怒仍在燃燒(他似乎忘記了他的老戰友普什·馬哈塔(Push Mahata)和友好的克裡克盟友),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一心要無視北美第一民族社群的反對,亨利·克萊(Henry Clay,前國務卿,輝格黨的創始人, 後來的肯塔基州參議員)和丹尼爾·韋伯斯特(當時是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然後是菲爾莫爾總統的國務卿)。在"淚水之路"上抓住美洲原住民(包括嫁給原住民的歐洲移民,長期在原住民中傳教的歐洲傳教士等)。

在之前的戰争中,不僅美洲原住民部落出于對美國政府的敵意而被迫遷移,而且大量美洲原住民也被迫遷移,包括切羅基人,喬克套人和切卡索人,他們一直與美國政府保持着良好的關系。除了已經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當地人外,切羅基人在傑克遜和範布倫時期幾乎被民兵"驅逐",而喬克套人和奇卡索人被迫移民至少一半。

至于《印第安人移民法》,法國人托克維爾在他的《美國的民主》一書中還原了他自己的悲慘形象:

"1831年底,我來到了密西西比河左岸的一個地方,歐洲人稱之為孟菲斯。在我逗留期間,一大群喬濤人...

當時正值隆冬,是異常寒冷的一年。雪在地上凝結成堅硬的外殼,巨大的冰漂浮在河中。印第安人帶領着他們的家庭,緊随其後的是一群年老、虛弱、生病和殘疾的人......他們既沒有帳篷,也沒有車輛,隻有少量口糧和簡陋的武器。

我看到他們登上過河的船,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幕。在密集的人群中,既沒有哭泣也沒有抽泣,每個人都沉默了。他們的痛苦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以至于他們感到無法逃脫。"[11]

作為回應,托克維爾在《美國的民主》一書的開頭寫道:

"人們依靠農業來占領土地,而北美的祖先則以狩獵為生。他們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不可阻擋的激情,他們的惡習,也許還有他們的野蠻性格,使他們走上了不可避免的毀滅之路......當上帝把他們放在新大陸的富饒土地上時,他們似乎隻能暫時獲得收益。他們住在那裡,好像在等别人來。"[12]

北美原住民民權運動的進步和繁榮

在接下來的八十年裡,美洲原住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嚴重的惡化。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和馬丁·範布倫(Martin Van Buren)等"魔鬼",甚至長期以來被視為肯定權力典範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都絕不是美洲原住民的"英雄"——美國曆史上最醜陋的"印第安人大屠殺",1864年11月29日在林肯統治下發生的沙溪大屠殺。

當時,一支由約翰·奇文頓上校指揮的美國民兵部隊對科羅拉多州的美洲原住民保留地發動了毫無戒心的攻擊。

與美國建國初期不同,當時尚不清楚是誰先這樣做的,沙溪大屠殺是由英國人,無第一民族,美國法律,甚至受到襲擊的部落夏延和阿拉帕霍人煽動的,他們一直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與鄰國并肩生活。

奇文頓的無動于衷的攻擊自然引起了他的部下們的不滿,許多軍官和士兵拒絕執行他們的指令。對此,奇文頓說了一句"曆史諺語":

"所有同情印第安人的混蛋都應該死!"殺死并剝離你的頭皮,無論你有多年輕,虱子都會生出更多的虱子!"[14]

最後,奇文頓率領仍然服從他的民兵,殺害和掠奪了150多名夏延和阿拉巴平民,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并殘忍地剝皮和肢解他們。然而,在美國國會戰争行為聯合委員會之後,齊文頓雖然受到了審判,但最終,齊文頓隻是"生氣"了一點點,什麼也沒放過。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沙溪大屠殺的約翰·奇文頓 (Instagram/Wikipedia)

雖然1866年新的《民權法案》暫時為原住民的法律地位開了綠燈,但其影響很快被1871年的《印第安人撥款法案》所抵消。

即使在二十世紀初,當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的總統——取代了在白宮殺害麥金萊(McKinley)一事時,他在提到美洲原住民時留下了一句"長話"。

這句話在中國被廣泛流傳為"唯一善良的印第安人,死去的印第安人"("隻有善良的印第安人才是印第安人"),但它不是"泰迪熊"的原始詞或"泰迪熊"的"嚴謹性" - 西奧多羅斯福的原始短語是:

"我不認為唯一善良的印度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但我相信10個人中有9個是死印第安人"("我不會認為唯一善良的印度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但我相信每10個人中就有9個是"[16]。

美洲原住民民權運動的第一個重大突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當時,北美原住民入伍,超過1萬名美洲原住民在美國軍隊服役,他們甚至成為美國情報的中堅力量——由吳玉森拍攝、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風之戰士》以其二戰的情報工作史而聞名,但實際上,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美洲原住民語言設計密碼就已經開始了,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代碼士兵主要來自Koktaos而不是納瓦霍民族。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喬克托密碼士兵

也正是由于原住民的英勇努力,1919年,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上司的美國政府授予曾在美國軍隊服役的美洲原住民公民身份,五年後,當時的美國。柯立芝總統簽署了《印第安人公民身份法》,授予所有在美國出生的美洲原住民美國國民的地位。

《印第安人公民法》簽署五年後,美國誕生了第一位美國原住民後裔的進階政治執行官查爾斯·柯蒂斯,第31任副總統兼參議院議長。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Charles Curtis (Instagram/Wikipedia)

與2020年何錦麗當選副總統時不同,當時印第安人第一次揚起眉毛并被潑"冷水",查爾斯柯蒂斯的美國原住民身份是"真實的"。

柯蒂斯于1860年出生在堪薩斯州,父親是歐洲人,母親是考和奧塞奇後裔。由于他的母親早逝,父親早早被監禁,柯蒂斯由他的祖父母撫養長大,他們是美洲原住民,甚至在年輕時作為部落戰士與競争對手夏延部落對峙[18]。

柯蒂斯本人強烈支援美洲原住民積極參與當地政治和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在他執政期間,他上司了一系列政策,幫助原住民實作民族融合,包括但不限于将公共土地配置設定給原住民,減少原住民酋長對普通人的控制,鼓勵原住民公民身份,為原住民青年建立學校,以及通過《印第安公民身份法》, 由柯蒂斯支援,柯蒂斯當時是參議院成員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

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和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成為原住民民權發展的新機會。

超過40,000名美洲原住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三倍多,超過10,000名美洲原住民甚至在北韓戰争中服役,美國聲稱北韓戰争是一個"有偏見的師"。除了無數的紫星、銅星和銀星外,美洲原住民還獲得了幾枚無價的榮譽勳章。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海軍軍官歐内斯特·埃文斯(Ernest Evans)是切諾基人和克裡克人,于1944年在菲律賓去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位獲得美國原住民後裔的榮譽勳章獲得者。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北韓戰争中原住民後裔的五名榮譽勳章獲得者,從左到右:米切爾"紅雲,薩克拉門托(Winnibago);雷蒙德·哈維, 切卡索;托尼·布利斯, 喬克托;伍德羅·基布爾,蘇族;查爾斯·喬治,切諾基。

美洲原住民也廣泛參與了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發展,許多美洲原住民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各級國會的地方甚至聯邦選舉。

雖然小規模的區域暴力沖突在現階段仍在繼續(例如著名的"膝蓋受傷占領運動",直到1970年代中期,聯邦特工與原住民部落發生了小規模沖突甚至交火,雙方都有傷亡),但争取和平的整體鬥争和議會鬥争逐漸成為原住民鬥争的主流, 這些鬥争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1968年,通過了新的《民權法案》,該法案雖然被認為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産物,但也極大地限制了聯邦政府對原住民及其土地的權力,極大地保護了原住民的利益,包括衆議員本傑明·雷菲爾(Benjamin Reiffel)在内的美國原住民政治家做出了貢獻;

1973年,通過了《印第安人自決權和教育援助法》,聯邦政府在該法中承認第一民族的自決權,同時支援第一民族融入美國社會;

2009年底,美國頒布了一項新的國防預算法案,美國政府在該法案中正式向美洲原住民道歉。[21]

弗雷德裡克:投票箱前的大角之戰:美國原住民民權鬥争的曆史

衆議員本傑明·雷菲爾,R-南達科他州。雷菲爾本人是種族隔離的強烈反對者,支援《民權法案》,并在任職期間推動了原住民教育的發展。他指出,"印度寄宿學校"曾經是進步的産物,已不能适應時代潮流,而應大力推進原住民與其他民族共同學習交流的原住民社群普通學校的建設。

2月23日,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女性原住民提名人将受到參議院的質疑。黛布·哈倫能否成為像查爾斯·柯蒂斯(Charles Curtis)和本傑明·雷菲爾(Benjamin Reiffel)那樣的原住民民權領袖,并被無數原住民網站列入"令人難忘的原住民名人"名單,都将受到時間的考驗。

注釋:

1778年,賓夕法尼亞州,懷俄明州和其他州爆發了一系列戰鬥。在戰争期間,英國軍隊和易洛魁人消滅了大約360名大陸民兵,僅易洛魁人就"剝去了227張頭皮",參見歐内斯特·克魯克香克。Butler's Rangers and The Settlement of Niagara,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6), p.47;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美國媒體将懷俄明州戰争稱為"懷俄明州大屠殺",英國軍隊和易洛魁人在這場戰争期間和之後沒有殺死非戰鬥人員是不對的,參見亨利·科馬格,理查德·莫裡斯。《七十六的精神》,達卡波出版社(1968年),第1010頁。

1778年,這場戰役在紐約州爆發。在戰争期間,英國軍隊和易洛魁人殺死了大約30名平民。參見芭芭拉·格雷蒙特。《美國革命中的易洛魁人》,雪城大學出版社(1972年),第190頁。

[3] 從喬治·華盛頓到少将約翰·沙利文,1779年5月31日。

第二次美國獨立戰争爆發後,特庫姆薩成為英軍的堅定盟友和"最重要的力量",并與英國指揮官布洛克将軍"建立了牢固的友誼"。見桑迪·安塔爾。A Wampum Deny: Procter's War of 1812.卡爾頓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92頁。

[5] 分享喬克托曆史,http://www.tc.umn.edu/~mboucher/mikebouchweb/choctaw/push1.htm。

[6] 喬克托酋長普什馬塔哈回應特庫姆塞酋長關于對美國的戰争,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nativeamericans/chiefpushmataha.htm。

1813年在阿拉巴馬州的戰鬥。在紅棍(現在是克裡奇)上司人威廉·韋瑟福德("紅鷹")在英國商人的支援下襲擊米姆斯堡定居點後,超過250名平民(包括反對"紅雕"的克裡克定居者)被殺或被俘為奴隸,參見大衛·斯蒂芬·海德勒,珍妮·海德勒。"克裡克戰争",載于《1812年戰争百科全書》,ABC-CLIO(1997),第355頁。

雖然過程并不愉快,但當喬套與美國政府談判開始時,對喬濤人民友好的美國前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早已結束任期,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安德魯·傑克遜,"美國國王查理",對他的盟友态度不佳, 喬套,甚至比曾經反對他的"紅雕"還要糟糕。

[9] 詹姆斯·穆恩。切諾基人的神話,古騰堡計劃電子書,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45634/45634-h/45634-h.htm。

[10] 威廉·麥克洛林。《切羅基公民身份實驗,1817-1829》,《美國季刊》第33卷,第1期(1981年春季),第3-25頁。

[11]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最高卷),董國良譯,商業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頁。

[12]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最高卷),董國良譯,商業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頁。

例如,如前所述,"櫻桃谷大屠殺"是一種普遍的看法,即北美第一民族是在英國軍隊的煽動下采取行動的,應該追究北美第一民族的責任。但作為回應,莫霍克人在當時的信中辯稱:"在我們殺死你們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之前,你們燒毀了我們的房子,擾亂了我們。"參見芭芭拉·格雷蒙特。《美國革命中的易洛魁人》,雪城大學出版社(1972年),第190頁。

[14] 黑色水壺。誰是野蠻人?https://www.pbs.org/weta/thewest/program/episodes/four/whois.htm。

[15] 美國戰場信托。沙溪大屠殺,奇文頓大屠殺,https://www.battlefields.org/learn/civil-war/battles/sand-creek。

[16] 艾麗莎·蘭德裡。西奧多·羅斯福:"唯一善良的印第安人是死去的印第安人",《今日印第安人國家:https://indiancountrytoday.com/archive/theodore-roosevelt-the-only-good-indians-are-the-dead-indians-oN1cdfuEW02KzOVVyrp7ig。

[17] 丹娜·貝爾。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洲原住民和争取公民身份的鬥争,https://blogs.loc.gov/teachers/2018/04/native-americans-in-the-first-world-war-and-the-fight-for-citizenship/。

[18] 威廉·安勞。《混血與部落解體:柯蒂斯與對印第安人身份的追求》,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1971年),第1頁。72–75.

[19] 托馬斯·摩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洲原住民,http://www.history.army.mil/html/topics/natam/natam-wwii.html。

[20] 丹尼斯·佐蒂格.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blogs/national-museum-american-indian/2020/07/27/native-remembrance-korean-armistice/ 年北韓停戰日的美洲原住民紀念活動。

[21] 約翰·麥金農.美國向美洲原住民、https://www.wsj.com/articles/BL-WB-15589 正式道歉。

[22] 美國印第安人教育基金。著名的美洲原住民,本·雷菲爾,http://www.nativepartnership.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aief_hist_nna_benreifel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