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兆言:汪山土庫

家風好或不好,影響巨大。

葉兆言:汪山土庫

過去一段日子,因為疫情,幾次做核酸,又突然中斷行程。昨天走出南昌火車站,終于相信這次不會再有問題。

前來迎接的東道主,正開車帶我駛向建立。建立是地名,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下的開發區,其實它被命名已一千多年。過去是南昌管轄的一個縣,現在是其上司的一個區,兩者融為了一體。建立做宣傳,總要強調自己的千年曆史,強調北宋時正式得名。它的面積不小,人口衆多,區域内最著名,有享譽海内外的海昏侯墓,然後又有什麼呢,當然還有許多,不過有一個肯定不會被忘記,這就是汪山土庫。

汪山土庫很有名,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似懂非懂。它是一大片青磚瓦房,非常壯觀。汪山是地名,房子的主人姓程,為什麼不叫程家大宅,不叫程家大院,原因十分簡單,老百姓都這麼叫,叫多了,習慣成自然。當地人把青磚瓦房稱為土屋,“屋”的發音與“庫”一樣,土屋便訛成了土庫。

汪山土庫曆史并不太長,連頭帶尾,兩百年。東西長337米,南北寬180米,占地108畝,有1443間房,通風采光天井有572個。庭堂深邃,巷道交錯,說它宏大毫無疑問,保留完好國内罕見。“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的牌匾就挂在這,它是一個非常好的中國古代民居标本。

葉兆言:汪山土庫

說老實話,見多了大宅和大院,汪山土庫的大和豪氣,并沒讓我太震驚。出過三個進士,也就那麼回事。明清以來,進士太多,讀書人有點出息的,數不勝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汪山土庫傳遞出了中國文化曾經的追求,這就是走科舉之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汪山土庫主人的父親,是一位農耕時代最普通的養鴨老人,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侄子,考場得意中了進士,于是一門三督撫,五裡六翰林,有了豪宅大院,被後人津津樂道,讓遊客參觀學習。

科舉成功的故事很勵志,可以引人深思。在明清時期,讀書人有讀書人的規矩,未取得功名之前,不允許過問政事,所謂“一切軍民利病,工農商賈皆可言之,惟生員不可進言”。于是讀書人隻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必須等到讀書成功,科舉成名,當了官,才有機會參與政治。

汪山土庫的大房主人程矞采,與林則徐同榜進士,曆史地位顯然不能與林相比。他們同時走上政壇,兢兢業業,都當過封疆大吏,都屬于有清一代有些抱負有些政績的官員,政壇上得意和失意,面臨的困境,幾乎一模一樣。程矞采是大清政府盛極而衰的見證人,他的一生,說混得好也行,說混不好也不算太錯。當江蘇巡撫,遇到大英帝國的軍艦,丢了鎮江。湖廣總督任上,遇到了太平天國,一年内丢失湖南大部。鹹豐皇帝是以很生氣,以布置失當、聞警倉皇無措之罪,革去程的總督之職。

葉兆言:汪山土庫

程矞采革職後,也沒能立刻回家養老。事實上,汪山土庫這片碩大的房子,這個醒目的豪宅,這個光宗耀祖的建築群,他并沒有享受過多少天。程矞采有了功名後,一直都是在外面做官。他死在回家的路上,汪山土庫成為留給後代的一份遺産,在祖先的光蔭下,程氏後人的讀書風氣不改,因為重視讀書,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短短的100年裡,共出進士4名,舉人11名,大小官員和名流100餘名。

家風好或不好,對社會的影響巨大。近些年來,家風一詞逐漸流行,正變得時髦。建立的汪山土庫,不僅建築上有獨特地位,程氏讀書緻仕的家風,也相當應景和實用,仿佛打開的一本教科書,擺放在我們面前,影響着大家。(葉兆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