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永春 遲安然
來源:《曆史評論》2021年第5期

何謂“中國”,最早的“中國”何時開始出現?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銘文和《尚書·周書·梓材》,但是,這并不等于“中國”觀念也出現于西周初年。
文字記載往往晚于人們的口耳相傳,常常是在社會上流行一段時間以後,才會見諸文字記載。西周時期見諸文字記載的“中國”,應該是在社會上流傳了很長時間,或許在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中國”觀念。
甲骨文中不見“中國”,卻出現為數頗多的“中”字,說明“中國”一詞出現之前,“中”的觀念早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與相關文獻記載吻合,如《論語》中堯對舜說“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史記》記載“帝喾溉執中而遍天下”。
“中”的本義應指中間、中心、天下之中、地中、土中、中央等,如《周禮》記載大司徒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的職責。清華簡《保訓》篇中有舜“求中”、“得中”的記載,說明虞舜之時已經出現了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的思想觀念。
用“中”字指稱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的觀念出現以後,又在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建國,就出現了“中國”的觀念。《逸周書》記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将其與何尊銘文“宅于成周”和“宅茲中國”聯系起來,這裡的“土中”就有了指稱“中國”的意思,說明“中國”的觀念在“中”之觀念基礎上出現。“中”的觀念出現時還沒有在地中、土中建國,是以還沒有“中國”觀念的出現,到了夏王朝建立國家政權以後,“中國”觀念正式形成。
考古學家根據考古發現,認為夏王朝或之前,“最早的中國”已經出現。我們認為,将二裡頭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廟底溝文化等說成是中國曆史上的文化和文化遺存,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些都為後來的“中國”所繼承,都屬于中國是沒有疑問的。借助文獻對“中國”的追述,将“中國”觀念最早出現的時間确定在夏王朝建立時期,應該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原題《最早的“中國”:夏、商、西周時期的“中國”觀》,摘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6期)
作者機關:長春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