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張惠媛
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前半期,受戰争影響,當時中國的許多貧困百姓迫于生計出洋當苦力,主要從事開礦及種植園等繁重的體力勞動,靠體力勞動換取微薄收入勉強度日,不少人被摧殘緻殘、緻死,少數送骸骨回鄉安葬。拉丁美洲最早出現華人的地方是古巴與秘魯,古巴華人人數最高達到14萬人,是當時拉丁美洲最大的華人聚居地。
現在說說我的故事,我出生在一個幸福小康之家,自小得到長輩的疼愛,父母給予我良好教育,祖母97歲高齡仍然健康,父輩也已退休在家與兒孫共享天倫,一切都很美滿。可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享受天倫之樂的父輩們一直都有一個未完的心願,或許也是一個無法釋懷的心結,一次家庭聚會中,父親和叔叔低語:“如果找不到墓,就去抓一把泥土回來也好……”這是一段傷痛的記憶,父輩很少有人提及,他們一直希望能找到他們遠在古巴的父親遺骨。
我們張家原籍廣東新會崖西,當時家庭貧窮,祖父張華倫為了謀生,于1950年遠渡重洋到古巴卡馬圭投靠做生意的曾祖父張孔振,通過辛勤勞動,賺錢寄回家鄉供養妻兒。1953年古巴革命戰争爆發,家鄉很難再收到祖父的信件或者彙款。後來鄉親回來轉告,祖父張華倫于1962年急病去世。同鄉張椿遇幫忙将祖父葬于哈瓦那華人永久墓園,後來重新安放于哈瓦那龍岡所。
我父輩三姐弟一直想找到祖父的遺骨,父親也一直在通過新聞媒體關注古巴,以解思親之苦,并奔走于外事僑務機構尋找聯系古巴的可能。2015年11月,我父親通過新會外事僑務局取得古巴中華總會館、龍岡公所、光華報社等聯系資料交予我,可是由于語言和其他原因,始終無法聯系上。
近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江門開始有經貿團拜訪古巴當地僑領,我們似乎又看到一線希望。2019年3月,一個機緣下,丈夫和我将父輩保留的往來信件、相片以及一些零碎記憶資訊,交給同學鐘先生的古巴華人朋友,幫忙尋找祖父遺骨。
▲古巴“尋親”的關鍵證據
▲1968年曾祖父張孔振寄給姑媽張蘭芳的信件
找尋遺骨,因為經過近60年的人事變遷,一切都變得沒有把握。2019年10月,鐘先生在古巴哈瓦那的朋友李先生傳來消息,并沒有找到祖父的相關記錄。哈瓦那是祖父後期工作和去世的地方,此時,我們想起祖父初到古巴時,曾投靠卡馬圭的曾祖父,于是,我們就将這個唯一僅存的希望資訊告訴李先生。李先生答應我們繼續尋找。2019年10月8日,李先生從哈瓦那出發,坐車颠簸600公裡、9小時到達卡馬圭曾祖父原住址,可惜舊屋早已人去樓空,周圍一邊荒涼。李先生在當地經過連續的走訪詢問,終于迎來希望,他再奔赴100多公裡,輾轉找到了我們古巴的親人,祖父同父異母的兄弟——亞叔公。亞叔公女兒開始與我互通郵件,我們得以知曉祖父在古巴後期的一些生活狀況,也得到了曾祖父和祖父當年在古巴的珍貴相片。
▲曾祖父位于卡馬圭的原住址
▲與古巴親人回憶曾祖父的過往
李先生傳回哈瓦那,将資料轉交鐘先生另一位華人朋友毛女士。毛女士聯系古巴政府相關人員,并不遺餘力地一個一個墓園去檢視墓碑。2019年10月14日淩晨,古巴傳來好消息,祖父的遺骨找到了!消息傳來,激動!感慨!特别是父輩三位老人家,橫跨半個世紀一直牽挂一直尋找,終于夢想成真,找到隔斷了半世紀後的祖父的遺骨!得知祖父遺骨的消息後,家中的老人家開心得像孩子一樣,努力回憶着對他們父親的點滴記憶。
▲古巴朋友終于找到祖父的骨灰
▲與古巴朋友的對話
▲去古巴接祖父“回家”
▲找到存放祖父骨灰的地下室
我們都盼望着祖父能重返故土,落葉歸根,2019年11月,我的父親和姑媽、叔叔啟程前往古巴,順利接回祖父的遺骨回國,圓了一生夙願。遠去的歲月或許會被塵封,但中國人的善良慈悲,和家鄉情懷一直在傳承,在鐘同學、毛女士、李先生的仗義幫助下,我們順利圓夢。
▲父輩三姐弟在古巴“尋親”合照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撓的先輩們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換來的!如今的中國繁榮富強,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國度,無比自豪,無論我們走到世界哪個地方,強大的祖國都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1月14日《新會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