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和1931年4月,蔣介石分别調集十萬、二十萬兵力,“圍剿”中央根據地的紅軍。
然而,這兩次精心的籌劃的“圍剿”,都被紅軍挫敗,蔣軍不但損兵折将、一敗塗地,還讓紅軍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還在戰争中得到鍛煉成長,紅軍幹部的戰術素養也有了大幅提升。
紅一軍團第三軍第九師師長徐彥剛就是一位很有頭腦的指揮員。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他斷定敵人不會善罷甘休,要為以後的戰鬥做好更充分準備,是以讓部隊加緊操練。
這天早上,他突然對師部參謀耿飚說:“交給你一個新任務。”
“什麼任務?”
“帶特務連到河邊去,練習架橋。”
耿飚大惑不解:“師長為啥突然想起來讓我們去架橋?”

“以後的戰争會越來越複雜,我們不能臨渴而掘井,必須未雨綢缪。”他轉過身去,指着牆上的軍事地圖說道,“你看,江西境内河流密布,而我軍此前多次與敵人隔河而戰,但部隊架橋的經驗還不足,是以必須盡快補強這塊短闆。”
耿飚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部隊如果能在短時間完成架橋,将大大提高我軍的戰鬥力!”
“沒錯,是以這件事派你親自來抓!”
“不過……”耿飚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說,“我也不懂架橋啊?”
“我這裡有一本書,裡面有關于架橋的知識,你拿去活學活用。”徐彥剛邊說邊把一本《工程學》遞給他。
耿飚把書拿在手裡翻了翻,臉一下子紅了,有點尴尬地說道:“這書……還挺專業的,可是裡邊有些計算公式,我……實在搞不懂……”
這也難怪,耿飚出身貧寒,沒讀過什麼書,13歲就在湖南水口山一個鉛鋅礦上當童工。他打仗總是沖鋒在前無所畏懼,可要讓他看書寫字,那可就難為他了。
“哈哈,邊學邊做嘛!”徐彥剛笑着說,“有不懂的你問我,但不能因為不懂就放棄。你可以趁此機會多學一點文化知識,将來一定用得着!”
“明白了!我馬上去辦!” 耿飚欣然領命而去。
雖然耿飚當時文化水準有限,但這種樂于接受挑戰的态度讓他成長得很快,也為他後來成為新中國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奠定了基礎。
在徐彥剛的指導下,耿飚參考《工程學》中關于架橋的内容,再加上多方請教、不恥下問,終于摸索着架起了一座橋。
當然這座橋所用的隻是門闆、樹木、竹子、藤條等簡單易取的材料,也沒有什麼特别複雜的工程技術,但對于紅九師指戰員來說,這畢竟是一個突破。
有意思的是,他們學會架橋沒多久,就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這天,耿飚帶着特務連的一個排到河邊剛架好了一座浮橋,打算順便研究一下如何改進建橋技術。沒想到他們正在熱烈的讨論時,一名戰士突然急匆匆地跑來報告:“耿參謀,西面有敵人來了!”
“哦?有多少敵人?” 耿飚問道。
“大約有20多個,好像是押送什麼東西。前頭有幾個挑夫,每個挑夫都挑着兩隻籮筐,裡面的東西好像挺沉。”
“來得正好,準備戰鬥!”
耿飚一聲令下,戰士們立刻分散開,在橋東隐蔽起來。
沒過多久,橋西果然出現了一群人,前面是八個挑夫,每人挑着一擔沉甸甸的東西,扁擔被壓得吱吱作響。後面是二十多個國民黨兵,肩上背着槍,嘴裡叼着煙,邊走邊對前面的挑夫罵罵咧咧的。
他們走到浮橋邊,一名挑夫驚訝地說:“老總,咱們是不是走錯了?”
“媽的!什麼事大驚小怪?”一名國民黨軍官擠到前頭來罵道。
“今天早上咱們從這兒經過,根本沒有橋,是坐船過的河。怎以現在平白無故冒出來一座橋呢?”
挑夫這麼一說,敵軍官也覺得莫名其妙:“媽的!是不是你們走錯了路?小心老子斃了你們!”
這時耿飚一聲令下,戰士們端着槍從橋上迅速沖了過去,嘴裡大喊着:“你們被包圍了,馬上投降,繳槍不殺!”
紅軍剛一露頭,國民黨兵就趕緊落荒而逃,八個挑夫搞不清狀況,也吓得跟着逃跑了。
戰士們正打算追擊敵人,耿飚說道:“算了,窮寇草追,咱們先檢查一下敵人給咱們留下了什麼好東西。”
戰士們走過去一看,個個喜出望外——原來,挑夫們扔下的八擔籮筐裡面,竟然都是白花花、亮閃閃的銀元(當時又叫做“光洋”)。
在其中一副挑子裡面,還翻出一張用紅紙寫成的“禮單”,原來這些銀元都是當地土豪劣紳送給國民黨軍隊的“大禮”(後來查實,實際上這些錢是國民黨主動索要的)。
當耿飚讓戰士們挑着這八擔銀圓回師部報告時,師長徐彥剛也覺得不可思議:“沒想到你們架好一座浮橋,卻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敵人送來的一份大禮,為部隊解決了急需的資金,真是太出人意料了!”
耿飚笑着說:“繳獲銀元隻是順手牽‘洋’,學會架橋技術,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徐彥剛大笑:“哈哈,你這個參謀當得不錯,覺悟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