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軍一級将領的軍銜差别是比較大的,有的被授上将,有的被授中将,有的則是少将,還有人是大校。其中被授予上将的是陳明仁和董其武,授銜前,陳明仁的職務是第55軍軍長,董其武的職務是第69軍軍長。被授予大校的五位軍級将領分别是16軍軍長尹先炳、60軍政委劉瑄、13軍政委張力雄、24軍軍長梁金華和28軍代軍長肖峰。

梁金華将軍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軍級将領,為何陳明仁和董其武是上将,尹先炳和劉瑄等人卻是大校呢?我們先說陳明仁,他是湖南醴陵人,畢業于黃埔一期,東征陳炯明時,第一個登上惠州城頭,一戰成名。但因為性格耿直,多次頂撞上司,陳炯明的仕途并不順利,直到1944年才升任軍長。之後他跟随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和日軍作戰,多次攻克日軍重兵據守的要塞,揚威異域。
解放戰争爆發後,陳明仁率71軍進入東北戰場和我軍作戰,四平保衛戰中他以劣勢兵力頂住了東北野戰軍的猛攻,這也是國軍在東北戰場上少有的亮點之一。憑借此戰,陳明仁獲得了一枚青天白日勳章并升任第7兵團司令官。但不久後就遭到陳誠排擠,被調回南京閑置。1949年8月,陳明仁在湖南起義,出任四野第21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廣西剿匪。1952年定級的時候,陳明仁被定為正兵團級,是以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陳明仁将軍
董其武和陳明仁一樣,也是起義将領。起以前擔任國民黨綏遠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天津和北平相繼解放後,老蔣多次派人來到綏遠,對董其武許以高官厚祿,企圖讓他在綏遠繼續抵抗或将部隊西撤,但都被董其武拒絕。老蔣一怒之下,停發了綏遠的經費和補給,妄圖以此迫使董其武屈服,面對困境,他堅持自救,并在1949年9月19日起義,使120萬綏遠人民免遭戰火塗炭。
起義後董其武出任解放軍第23兵團司令員并率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争,1952年定級的時候,董其武被定為正兵團級。是以1955年授銜時,他的職務雖然是第69軍的軍長,但參照他52年定級時的級别以及在綏遠起義中的貢獻,最終被授予上将軍銜。陳明仁和董其武在大授銜時的職務雖然都是軍長,但52年的級别是正兵團級,是以二人最終都成了開國上将。
董其武将軍
那麼尹先炳和劉瑄等人為何僅被授予大校呢?尹先炳15歲就加入了紅軍隊伍,擔任過16軍的首任軍長。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16軍作為志願軍唯一的一支合成軍于1952年12月開赴北韓戰場,當時停戰談判已經進行到了關鍵階段,是以16軍沒有獲得太多的表現機會。1952年授銜的時候,尹先炳拟授中将軍銜,但因個人作風問題最終被授予大校軍銜。
60軍政委劉瑄1936年才參加革命,紅軍時期的經曆幾乎為空白,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初期的職務僅是冀西遊擊隊第3支隊連指導員,解放戰争末期的職務是二野第11軍31師政治部主任,1952年9月出任志願軍第31師政委,回國後升任60軍政委。缺乏紅軍時期的經曆,抗戰初期僅是連級幹部,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劉瑄的授銜,是以55年他最終被授予大校,1961年晉升少将。
劉瑄将軍
13軍政委張力雄16歲就參加了革命,一直從事政工工作,抗戰期間和解放戰争初期曾和皮定均搭檔。皮定均原本拟授少将,因在中原突圍中居功至偉才被破例授予中将。張力雄幾乎沒有擔任過軍事主官,戰功不顯,是以55年被授予大校也可以了解,1961年張力雄晉升為少将,今年老将軍已經108歲高齡了。
張力雄将軍
24軍軍長梁金華15歲參加紅軍,解放戰争末期出任三野24軍副軍長。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他跟随24軍入朝作戰,并升任軍長。1952年定級的時候被定為副軍級,55年授銜的時候,副軍級可授少将也可以授大校,最終梁金華被授予了大校,1961年晉升少将。28軍代軍長肖峰被授大校,則是受了金門戰役失利的影響。雖然授銜時都是軍級将領,但因為多種原因,陳明仁和董其武成了上将,尹先炳和張力雄等人卻成了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