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當時國軍有新一和新六兩大王牌軍坐鎮,還有衛立煌、鄭洞國和廖耀湘等名将指揮,是以不少人認為這場戰役會很難打。但最終東野卻取得了完勝,以傷亡69000人的代價,斃傷俘敵47萬人。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之是以會出現這個結果,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實際上,在遼沈戰役開打前,國軍已經處在了一個必敗的位置上,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原因,遼沈戰役開打前,東北國軍已經處在了被分割包圍的不利态勢上。當時東野已經控制了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軍主力被分割在沈陽、長春和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内。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由于北甯線已經被東野切斷,國軍的補給隻能靠空運維持。僅長春每天必需的物資就要60噸,由于空運成本十分高昂,隻能減半供應。國軍本來就處在被分割的不利地位,物資供應又無法滿足,士氣更加低落。

不久後解放軍占領大房身機場,徹底阻斷了國民黨空軍對長春的空投。空運補給斷絕之後,長春守軍開始出現饑餓現象。新七軍和第六十軍的六名師長聯名給老蔣發了一封電報,訴說長春守軍被圍之艱苦境況,并請求派援軍前來解圍。

很快,這六位師長都收到了老蔣的回電,内容大同小異:“我對你們及部下士兵如兄弟子侄一般,我沒有一刻不關心你們的艱困。但是,如不準備好,赴援部隊會在途中被殲,希望你們艱苦卓絕,堅持到底。”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老蔣這個态度,無異于讓長春守軍自生自滅。鄭洞國無奈之下,隻得盡力維持新七軍新編三十八師和第六十軍一八二師兩支主力部隊的供給,其他四個師隻能熬菜湯喝。吃飯都成了問題,仗還怎麼打呢?

第二個原因,遼沈戰役中,東野在兵力上占據絕對優勢。當時東北國軍共有4個兵團14個軍,加上地方保安團等武裝,總兵力為55萬人。東野則轄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此外還有30萬地方部隊。

這樣算下來,東野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一百萬,比對手足足多出了45萬!在兵力對比上,東野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不論攻城還是打援,都綽綽有餘。此外,東北國軍的兩大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都在之前的戰鬥中遭受重創,戰鬥力早已今非昔比。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新一軍進入東北戰場後,三個師各被打掉了兩個團,其中新30師被打掉了89團和90團;新38師被打掉了112和113團;第50師被打掉了149和150團。随後這六個團都迅速重建,但補充進來的新兵戰鬥力遠遠不及經過抗戰洗禮的老兵。

新六軍的情況和新一軍也差不多,三個師當中,隻有新22師損失最小,元氣尚在。我們再舉個例子,長春守軍主力新7軍是以新一軍新編38師為基礎擴編的,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全軍轄三個師三萬多人。

這三個師當中,暫編56師的前身是僞滿部隊,被改編時全師雖有七千兵力,但戰鬥力很弱;暫編61師也是由保安部隊改編的,戰鬥力和暫編56師相比可謂半斤八兩。唯一能打的就屬新編第38師了。兵力本來就比東野少了45萬,王牌軍的戰鬥力又嚴重削弱,國軍不輸才怪呢。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第三個原因,遼沈戰役中,東野的火炮在數量上完全碾壓了對手。抗戰勝利後,我軍率先進入東北,蘇聯紅軍轉給了我軍不少關東軍遺留的武器彈藥,其中各種類型的火炮多達1800門以上。

解放戰争打響後,東野又在戰場上不斷繳獲,火炮數量越來越多。遼沈戰役打響前,東野在火炮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國軍。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錦州戰役期間,東野投入的火炮數量高達900多門,其中重型山炮、野炮、榴彈炮和加農炮多達320餘門,此外還有15輛坦克投入作戰。當時錦州守軍的火炮數量是多少呢?僅有70門!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為何說遼沈戰役國軍必敗?東野不僅态勢占優,兵力火力均碾壓對手

戰前就處在被分割的不利态勢上,兵力又比東野少了45萬,火炮數量也不及東野,再加上老蔣的錯誤指揮等原因,這就注定了遼沈戰役國軍必敗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