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当时国军有新一和新六两大王牌军坐镇,还有卫立煌、郑洞国和廖耀湘等名将指挥,因此不少人认为这场战役会很难打。但最终东野却取得了完胜,以伤亡69000人的代价,毙伤俘敌47万人。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结果,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在辽沈战役开打前,国军已经处在了一个必败的位置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原因,辽沈战役开打前,东北国军已经处在了被分割包围的不利态势上。当时东野已经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军主力被分割在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由于北宁线已经被东野切断,国军的补给只能靠空运维持。仅长春每天必需的物资就要60吨,由于空运成本十分高昂,只能减半供应。国军本来就处在被分割的不利地位,物资供应又无法满足,士气更加低落。

不久后解放军占领大房身机场,彻底阻断了国民党空军对长春的空投。空运补给断绝之后,长春守军开始出现饥饿现象。新七军和第六十军的六名师长联名给老蒋发了一封电报,诉说长春守军被围之艰苦境况,并请求派援军前来解围。

很快,这六位师长都收到了老蒋的回电,内容大同小异:“我对你们及部下士兵如兄弟子侄一般,我没有一刻不关心你们的艰困。但是,如不准备好,赴援部队会在途中被歼,希望你们艰苦卓绝,坚持到底。”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老蒋这个态度,无异于让长春守军自生自灭。郑洞国无奈之下,只得尽力维持新七军新编三十八师和第六十军一八二师两支主力部队的供给,其他四个师只能熬菜汤喝。吃饭都成了问题,仗还怎么打呢?

第二个原因,辽沈战役中,东野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当时东北国军共有4个兵团14个军,加上地方保安团等武装,总兵力为55万人。东野则辖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此外还有30万地方部队。

这样算下来,东野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一百万,比对手足足多出了45万!在兵力对比上,东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不论攻城还是打援,都绰绰有余。此外,东北国军的两大王牌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受重创,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新一军进入东北战场后,三个师各被打掉了两个团,其中新30师被打掉了89团和90团;新38师被打掉了112和113团;第50师被打掉了149和150团。随后这六个团都迅速重建,但补充进来的新兵战斗力远远不及经过抗战洗礼的老兵。

新六军的情况和新一军也差不多,三个师当中,只有新22师损失最小,元气尚在。我们再举个例子,长春守军主力新7军是以新一军新编38师为基础扩编的,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全军辖三个师三万多人。

这三个师当中,暂编56师的前身是伪满部队,被改编时全师虽有七千兵力,但战斗力很弱;暂编61师也是由保安部队改编的,战斗力和暂编56师相比可谓半斤八两。唯一能打的就属新编第38师了。兵力本来就比东野少了45万,王牌军的战斗力又严重削弱,国军不输才怪呢。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第三个原因,辽沈战役中,东野的火炮在数量上完全碾压了对手。抗战胜利后,我军率先进入东北,苏联红军转给了我军不少关东军遗留的武器弹药,其中各种类型的火炮多达1800门以上。

解放战争打响后,东野又在战场上不断缴获,火炮数量越来越多。辽沈战役打响前,东野在火炮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军。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锦州战役期间,东野投入的火炮数量高达900多门,其中重型山炮、野炮、榴弹炮和加农炮多达320余门,此外还有15辆坦克投入作战。当时锦州守军的火炮数量是多少呢?仅有70门!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为何说辽沈战役国军必败?东野不仅态势占优,兵力火力均碾压对手

战前就处在被分割的不利态势上,兵力又比东野少了45万,火炮数量也不及东野,再加上老蒋的错误指挥等原因,这就注定了辽沈战役国军必败的结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