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春,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奉上級指令前往四川江油西面的大崗山一帶阻擊敵人,粉碎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掩護主力部隊繼續長征。
三十三團到達指定地段後,團長張吉厚指揮全團與敵人苦戰了一個多星期,雖然沒讓敵人奪去陣地,但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
這天拂曉,敵人又發起了大舉進攻,而且攻勢比之前任何一次都來得猛。
眼看外圍陣地接二連三失守,形勢萬分危急,張吉厚心急如焚,隻能做好最壞的打算——自己帶頭沖出去,拼到最後一刻。

沒想到張吉厚剛要邁開步子沖向敵群,卻被身後一個人一把拉住,接着說道:“團長,仗不能這麼打下去了!”
“你什麼意思?”張吉厚一看,拉住他的人是年僅17歲的号長(負責管理号兵)肖永銀。
“把部隊交給我吧!我來指揮戰鬥,保證把敵人打下去!”看來他要“搶”走團長的指揮權。
“你來指揮?”肖永銀的話讓張吉厚目瞪口呆,“吹着号子把敵人吹跑?”
“團長,你就讓我打吧!打不好,軍法從事,我自己提頭來見!”雖然肖永銀此前隻當過通信員和号兵,從沒有指揮作戰的經曆,但這時候他顯然犟勁上來了,堅持要當一回指揮員。
此時敵人越逼越近,來不及多想了,張吉厚隻好說:“那就給你兩個連,你來指揮!”
“是!”
肖永銀說罷,立即帶領張吉厚指派給他的兩個連反擊敵人。
不容否認的是,張吉厚并未拘泥于舊的準則,而是敢于打破正常,在戰鬥危急時刻給敢打敢拼、敢擔責任的肖永銀充分授權,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張吉厚之是以敢這麼做,或許是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平時他對肖永銀的性格、戰鬥作風有着較為深刻的了解,相信肖永銀不會讓他失望。
其二,張吉厚深谙“兩軍對壘勇者勝”的道理,明白我軍正處于嚴重劣勢,此時特别需要不怕犧牲的勇士站出來,為全團指戰員作出表率,進而幫助部隊走出困境。
從這個角度來看,“搶”指揮權的小兵肖永銀能有這樣一位上級,無疑是非常幸運的,至少他的主動請纓得到了肯定的回應,獲得了初試身手進而“破繭成蝶”的機會。
那麼問題是,肖永銀得到了兩個連的指揮權之後,能不能把握住這個絕佳的成長機會呢?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肖永銀這位臨時指揮員,帶領着那兩個連,竟成為這次戰鬥中的一支奇兵,一舉扭轉了戰局!
難道肖永銀真的是一位為打仗而生的軍事天才?我們當然不能給他扣上一頂這樣的高帽子,畢竟任何人從“見習指揮員”到“優秀指揮員”都要走上很長一段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則就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是:紅三十三團經過連續苦戰之後,全團的士氣都已經比較低落了,戰法也已經基本上被敵人摸清。
而當肖永銀臨危請命,率領兩個連的幹部戰士從陣地上怒吼着沖向敵群時,敵我雙方都在心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從紅軍這方面來看,小兵肖永銀勇挑重擔、舍我其誰的氣勢,無異于給逆境中的紅軍将士打了一劑強心針——連一個17歲的号長都這麼英勇,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退縮!
全團指戰員受到這種精神的鼓舞,人人奮勇,個個争先,頓時将連日來的饑餓、疲勞都抛到九霄雲外,拿起武器,在肖永銀帶領下高喊着口号沖向敵陣。
從敵人這方面來看,之前紅軍一直采取守勢,而現在肖永銀帶着兩個連的戰士反守為攻,主動躍出戰壕向敵軍反撲,整個部隊的精氣神驟然一變,讓敵人毫無心理準備,還以為紅軍的增援部隊突然殺過來了。
戰場大逆轉就此上演——肖永銀見敵人欲進不進,帶着戰士們沖得更猛、打得更堅決了。張吉厚見機不可失,也帶着其他連隊一舉壓上去,竟将敵人打得落荒而逃。
肖永銀越戰越勇,但他在追擊一名敵軍官時,被一顆子彈擊中,竟把左肺打穿了一個洞。
戰士們立即把肖永銀擡下去急救,他昏迷了三天三夜,終于蘇醒過來。
部隊要繼續開拔了,但按照當時的規定,團級幹部以下的重傷員都必須留在地方上治療,不能再參加長征。
但張吉厚已經認識到肖永銀人才難得,不願意把他留下來,經請示軍長許世友得到準許,為肖永銀破了個例,安排戰士們用擔架擡着他走完了長征路。
一戰成名的肖永銀逐漸成長為我軍曆史上一名優秀的指揮員,并與張吉厚一同在1955年成為開國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