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比較守舊,加上科技不發達,是以對一些事物出現了錯誤的認知。比如哪一家女主人的丈夫或兒子死了,人們就會在背後議論,說她克夫或克子。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張負的人,是當地的首富,他的孫女張氏嫁了五次人,五任丈夫先後都死了,人們都說她克夫。盡管張家是當地的大戶,十分富有,但卻無人敢再娶張氏。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此時張氏的家鄉有一個叫陳平的年輕人,到了該娶妻的時候,卻無人肯嫁。這是為何呢?原來陳平雖然長得十分英俊,但家裡卻很貧窮,而且陳平還不幹農活,整天遊手好閑,這點和他後來的老闆劉邦很像。家裡窮還不幹活,這樣的人哪個父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呢?陳平走在路上,經常有人在背後對他指指點點,說他不務正業,好吃懶做,活該娶不到媳婦。

為此大齡青年陳平很是苦惱,為了脫單,他一咬牙,找了個媒人到張負家提親,要娶他的孫女張氏。張負這個人做事非常沉穩,他暗地裡觀察了陳平好幾次,認為這個人有抱負,将來必成大事,就把孫女嫁給了陳平。街坊鄰居見陳平竟然娶了個克夫的張氏,都在背後取笑他。不料陳平在張家的幫襯下步步高升,最後成了劉邦的丞相,張氏也成了丞相夫人,人們再也不說她克夫了,都改口稱她是一個旺夫相。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由此可見,克夫或克子這種說法根本就沒有任何依據,隻不過是人們的一種主觀臆測罷了。近代史上,有一個女子和張氏很像,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不料她後來生下一子卻成了無人不知的大人物,這個女子就是王采玉。王采玉的父親名叫王有則,很有經商頭腦,經過半輩子的努力攢下了不少家産。

我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這句話用在王采玉家十分合适。王采玉十多歲的時候,她的父親去世了,家業由大弟打理。此人不學無術,整天和一些狐朋狗友吃喝嫖賭,沒過幾年就把一個偌大的家業給敗光了。此時王采玉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由于家業衰敗,她沒有多少挑選的餘地,最終嫁給了曹家田一個姓竺的農民為妻。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婚後第二年,王采玉給竺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丈夫和婆婆都十分高興。不料幾個月後,孩子得了急病,由于送醫不及時夭折了。王采玉初為人母,便痛失愛子,這讓她十分傷心。雪上加霜的是,半年後她的丈夫也染病去世了。婆婆把這一切都歸結到了兒媳王采玉的身上,說她克夫克子,把她趕回了娘家。

當時正值清朝末年,女兒出嫁後被夫家趕回來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加上王采玉身上又沒有什麼錢财,是以她的兩個弟弟對她的态度很差,經常惡語相向。痛失愛子和丈夫的王采玉不僅沒有得到娘家人的安慰反而被他們白眼相待,心灰意冷之下找了一座尼姑庵出家了。如果不是她的堂兄王賢東,王采玉很可能就與青燈古佛為伴,了此一生。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王賢東在一家鹽鋪當夥計,鹽鋪老闆蔣肇聰的夫人幾個月前病逝了,他一直有意續弦,但苦于沒有合适的人選。此時王賢東想到了自己的堂妹王采玉,他專門來到尼姑庵苦口婆心勸王采玉還俗再嫁。最終23歲的王采玉還俗嫁給了45歲的蔣肇聰。婚後,蔣肇聰對王采玉很好,夫妻十分恩愛,王采玉為蔣肇聰生了兩個女兒兩個兒子。但這四個子女當中,有三人先後夭折,隻有大兒子蔣瑞元活了下來。

她兩次喪夫三次喪子,婆婆說她克夫克子,後來生下一子無人不知

幾年後,蔣肇聰也病逝了。街坊鄰居當中又有人開始在背地裡說王采玉克夫克子,這次王采玉沒有受這些人的影響,因為她的兒子蔣瑞元不僅身體倍棒而且學業也很優秀,王采玉下決心要将兒子培養成才。蔣瑞元中學畢業後,王采玉毅然把他送往日本留學。留學歸國後蔣瑞元開始跟随孫中山幹革命,一步步坐到了民國總統的位子,這就是後來的蔣介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