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将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第九》
【引用示例】
俗語言:“不經冬寒,不知春暖。”正因為出身“寒門”,是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開心。古語雲:“同病相憐,同憂相救。”正因為自己被“寒”過,因而一旦有條件,也更願意伸出溫暖之手,拉身處“寒門”的人脫“寒”。而這,正是“賢”之思、“賢”之舉。孔子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遙想當年,孔子正因為“賤”而從事各種“鄙事”,是以使得孔子在日後思考社會問題時,更能體會到勞動群眾從事“鄙事”的艱辛與重要,更能考慮到勞動群眾身處“賤”位的狀況與情感,進而自心底發出了“為政以德”“仁者夫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論。(選自人民日報《寒門多出賢》)
【适用主題】
生活磨砺、因貧寒而奮起
【時評背景】
2016年,有位中國學子登上哈佛大學演講台,從自己中學時代被毒蜘蛛咬傷的“農村故事”,推及“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這一主題,他的英文演講視訊在網絡上熱播。由此而成為“網紅”的他,出生在一個小村落裡,父母均為農民,更引起人們關注。
02
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畢淑敏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八九。回首前塵,曆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欤?曰奮鬥。”橋梁專家茅以升晚年這樣總結一生。誠然,誰的人生沒有幾分坎坷?誰的道路不曾有過崎岖泥濘?生命的常态,永遠不隻是淺淺的漣漪,更有湧動的暗流、潛在的礁石。正是這些,才構成了完整而豐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個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斷成長。
作家畢淑敏寫道:“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經磨砺的靈魂,是沒有深度的。然而,總有一些人,一提到壓力,就心生畏難情緒;一遇到困難,就隻會向後退縮,畏葸不前。還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壓就扁,一碰就倒。如此,無法成就一番事業不說,恐怕連自己人生的方向盤都很難把握。相反,中流擊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荊斬棘,才能抵達未曾抵達的地方。正所謂,“不有百煉火,孰知寸金精”。(選自人民日報《沒有風暴的海洋是池塘》)
拼搏奮鬥、拒絕安逸、環境的作用
03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史鐵生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糾纏。在文學寫作中有一種說法叫“古老的敵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順,沉湎于安逸生活,那麼,他将很難創作出真正傳世的偉大作品。正如寫就《紅樓夢》的曹雪芹,陷于困頓淪落之間,依然堅持“披閱十載,增删五次”,最終貢獻出這樣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說,正是生前“生于繁華,終于淪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終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後之名。
作家史鐵生曾言:“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現實世界的不完美,呼喚着我們用人性的完美去鑄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選自人民日報《受得委屈,可養格局》)
現實與理想、向陽而生、完美和殘缺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這封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漣漪,引發讨論。
04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
——《韓非子·喻老》
不想長大,對個人而言是一種自由選擇,但做出這種選擇的人多了,則可能讓社會失去活力。陳獨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評,“退隐為弱者不适競争之現象”,是以斷言,“排萬難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職”。陰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長,不僅要學會轉身和撤退,更應當學會直接面對和攻堅向前。唯如此,才能在個人的奮鬥中,推動時代和社會的前行。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成長就是與自我的搏鬥。毛澤東17歲離家時,改寫了一首詩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決心,盡在其中。青年馬克思在臨近畢業、考慮自己前途時,寫下著名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他一生忠實于少年時代的誓言,“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即使在沒有錢買面包的時候,也從未放棄。的确,沒有經曆過,哪有資格抱怨;沒有積累夠,更無理由裝睡。(選自人民日報《成長是與自我的搏鬥》)
自我鬥争、真正的勝利、立志
用軟體合成“我的國小生證件照”,在朋友圈曬出“自制聯考準考證”,穿校服戴紅領巾過“六一”……不要認為這都僅僅是“懷舊”。社會調查顯示,“不想長大”如今已成為一些年輕人真實的心态。“不願工作”“打扮裝嫩”“不願結婚”“不願生子”,被選為不想長大的四大表現。這樣的現象,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成長到底意味着什麼?
05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清】蕭掄謂 《讀書有所見作》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實作的過程。不讀書,接觸到的世界就和紙一樣單薄;多讀書,學識、閱曆乃至生命體驗會随着頁碼的遞增而不斷累積。“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時間的改變可能是靜悄悄的,但閱讀對氣質的塑造終究會顯露出來。正是在日複一日的博覽群書中,我們感受到“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體悟出“不遷怒,不貳過”的修身奧秘,即便處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時,也能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選自人民日報《因為閱讀而平視世界》)
閱讀的價值、熱愛讀書
内容來自: 聯考國文
圖檔:閱之
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