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國對于自紅軍建立以來至新中國成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軍人進行授銜儀式,除了熠熠奪目的十大元帥之外,十大大将的名單同樣若璀璨星辰記錄在我軍成為永遠的光芒。1965年軍銜制被廢除,到1988年恢複,不再設定大将軍銜,也讓這十位大将成為獨特的存在供後世瞻仰。
關于十大大将的名單,其實和元帥提名一樣曆來充滿了争議。例如粟裕按戰功應該位列元帥之列;李先念、鄧子恢等是否應該在大将名單中;以及陳赓戰功卓著蜚聲海内外,卻隻排名大将第四,排名在從1940年就退出一線指揮的老部下徐海東之後,是何緣由?
其實,關于徐海東是陳赓老部下的表述并不準确,陳赓在後來開玩笑中說過:“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是當了幾天徐老虎的上司。”很多人把這句戲言誇大了。
從南昌起義開始到1940年徐海東因傷退出一線指揮,期間二人的職位發生過很大的變化,陳赓擔任過徐海東的上級,時間很短。徐海東擔任紅25軍副軍長率部獨立完成長征後,和陝北紅軍合編為紅15軍團後,徐海東任軍團長,比陳赓高出一級。

論資曆,陳赓是黃埔軍校一期學生,根正苗紅,後來和多位校友成為改變中國近代軍事史的一份子。這就好比,在當時一幫泥腿子幹革命的人中出現個受過高等系統化教育的大學生,稀罕程度不言而喻。
而徐海東就是一個所謂的泥腿子,但是這個泥腿子确實天生的軍事人才。這不僅表現在指揮戰鬥的藝術,從後續的曆史程序中也可以看到,這隻老虎不僅能夠撕破敵人的陣地,更是發展生産的一把好手,可謂自學成才的代表。
1925年,加入共産黨伊始,進入軍閥劉佐龍部學習軍事,後參加大革命北伐屢立戰功。1927年11月參與黃麻暴動,作為當地人,在暴動過程中表現出卓絕的上司能力,深受參與暴動的群衆擁戴。
是以,兩者從原始資曆上講,一個學院派出身,有成長體系加成。一個則自學成才,且具備獨立上司的天才能力,是以資曆方面可謂伯仲之間。
在作戰能力上,我們細細咀嚼,徐海東典型被低估了,黃麻暴動出色的指揮能力,帶領紅25軍團率先完成長征與劉志丹部會師;率領陝甘甯根據地打退反圍剿,抗日戰争時期作為115師344旅旅長,經曆苦戰,全殲日軍一千餘人;在周家崗戰役中大挫日軍主力,為皖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基礎。
徐老虎出籠,真的可稱為萬人敵,甚至在紅軍蘇區時期,蔣介石政府懸賞10萬大洋獎勵取徐海東首級投誠者,其賞金和毛主席,朱總司令平齊,可見其實際威懾力非名望所能比。若不是因為身體原因,徐海東作為林的直系下屬,在抗戰和解放戰争中必定會有更多發揮其軍事才華的地方,那麼波瀾壯闊的遼沈、平津戰役将多了一名名帥的身影。
1940年後,中央安排身體受到重創的徐海東長期休養,在此期間他出過幾篇回憶錄,他的腦海裡一定仍是戰火紛飛的槍炮聲和取得勝利的沖鋒聲,可以說因為身體原因被偷掉的這段歲月成為了徐海東的遺憾,更是我軍的遺憾。
關于陳赓大将,其人具備很強的人格魅力,有很多值得被挖掘的奇聞異事,很具有傳奇色彩。是以其民間聲望很高,就連國小課文《倔強的小紅軍》中就是講述陳赓和一名小紅軍過草地時的感人故事,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是以就知名度和民間傳奇層面,陳赓在我黨将領中也數的上号,對徐海東則相對陌生。
如果把兩人做比,徐海東會是一塊磐石,從不參與政治争鬥,在1933年肅反時為維護無辜戰士甚至背上了具有“嚴重右傾主義”思想的帽子;意志堅強,多次重傷甚至累計子彈穿身9次,親屬被殺66人,依然不能動搖其革命理想,他是純粹的軍人。
而陳赓則是一塊活水,他地主少爺出身卻一心向往革命,軍校科班出身,多才多藝,在多個位置上都發揮了其天才的能力。他性格開朗,人緣極好,作為黃埔一期學生面對蔣介石的面試時大膽真誠,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成為後來的“黃埔三傑”之一,流傳下“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都敵不過陳赓的腿。”
大革命時期作為貼身保護蔣介石的警衛連連長,曾三救其人,得到蔣介石口中“陳赓智勇雙全,是我最信賴的學生”的贊揚;後國共決裂,縱使有這份師生之情,陳赓依然堅守革命信念,堅定地與我黨同行,後服從組織安排前往蘇聯學習,并配合周總理收集情報,同國民黨進行隐蔽鬥争,但不幸被叛徒出賣被俘。
蔣介石親自提審,希望他認錯并投奔自己,卻被一句“你貌瘦而天下更瘦,這是為何呀?”問得蔣啞口無言,也隻能悻悻而走。後在多方斡旋下,陳赓得以釋放繼續為我黨貢獻價值。
1934年10月,陳赓随中央紅軍長征,任紅軍幹部團團長,依然做起了當初保衛科科長的職位,堪稱“禦林軍”,将一隻敵人眼中的老弱病殘打造成紅軍體系裡的一支鐵軍,作戰能力極強。
到達陝北後,陳赓被任命為紅1師師長。抗戰爆發時他被調到紅四方面軍第31軍,後成為改編的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旅長。抗日戰争給了陳赓充分的軍事才能發展空間,其獨立指揮的神頭嶺、香城固伏擊戰、長樂村,還有配合劉伯承、徐向前指揮下打的七亘村、響堂鋪等戰鬥,都戰績輝煌,幾無敗績。
解放戰争中,陳赓被任命為二野四兵團軍團長,雖然名為兵團,其實做為一個方面軍使用,單獨被中央軍委調遣。陳赓兵團在解放戰争中屢建奇功,參加過晉西南戰役、解放洛陽、解放鄭州、淮海戰役等等重大戰役,尤其在渡過長江之後解放華南、西南的戰鬥中,更是作為排頭兵與盤踞在深山中的殘餘勢力惡鬥并肅殺,為我國南大門的全面解放立下赫赫戰功。
對這兩位大将相對簡單的軍事生涯回顧,不難發現,兩人無論從出身、性格、作戰經驗和風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磐石和活水各有各的優勢,如果把大将戰功進行排名,毫無疑問,粟裕和陳赓是排名前兩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跻身元帥之列也不是全無機會。
但1955年的軍隊授銜儀式并不僅僅單論軍功進行排名,是多方面綜合因素進行的排名,這其中包括除了軍功外,職位、資曆、戰功、對革命的貢獻等因素都被綜合考慮在内,僅僅從戰功上考慮是有失偏頗的。
就譬如位列十大元帥之列的羅榮桓羅帥,人稱“政工書記”,除了軍功顯赫外,還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授意下進入山東開展敵後根據地建立和發展,短短幾年時間就發展了二十餘萬革命力量。更為人稱道的是,抗戰時期我軍發動聯合作戰,羅帥堅持山東戰場不參與,以免暴露發展成果。
後期實踐也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意義,當各大革命根據地在日寇和僞軍的掃蕩下步履維艱之時,山東敵後根據地卻能實作自給自足,并且為我軍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是以我軍在評選元帥和大将人選時也會将這些個人獨有的貢獻相挂鈎。
是以排名大将第二的黃克誠,當時的職位是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而陳赓被毛主席從北韓戰場調離任命為哈工程學院院長,直到授銜之前才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職位上低于黃克誠,且黃克誠在土改革命和後續一系列大型戰事的戰略眼光可謂高瞻遠矚,為黨中央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以以當時的職級和特殊定位,黃克誠也排在大将第三的位置。
從對黨曾經做出特殊貢獻的角度來講,有一件事情是陳赓不能匹敵的。前面講過,徐海東帶領紅25軍團獨立完成長征與劉志丹部會師,在陝甘甯實作對國民黨的反圍剿,把蔣介石恨得咬牙切齒。後來黨中央帶着3000餘戰士将領到達陝北,徐海東騎馬狂奔130餘裡熱情迎接黨中央首長。
但當時徐海東部還隸屬張國焘部,要知道後來張國焘驕縱弄權之時,黨中央也做過退讓,周總理更是主動将紅軍總政委的職位讓予張國焘,甚至毛主席在後續答美國記者斯諾問的時候說起自己人生中的至暗時刻,就是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焘之間的鬥争,當時黨内面臨着分裂。
在黨中央到達陝北之時,已經是疲憊之師,人員安置和衣食住行都成了問題,毛主席甚至不得不去找陝甘甯根據地負責人的徐海東打借條,徐海東立時覺得無地自容,沒有考慮周全,讓中央上司為難。随即安排盤點,将當時7000塊的經費撥出去5000塊給到中央紅軍,并直接在主席安排借錢的楊至成面前撕毀了借條。
之後,徐海東召開了連以上幹部會議,動員部隊把繳獲的部分武器、彈藥、藥品、布匹等送給黨中央。當時紅軍總後勤部部長、政委葉季壯同志高興地說:“這真是雪裡送炭啊!”
這件事讓毛主席記了幾十年,毛澤東對這件事仍舊念念不忘,曾經深情地說:“在陝北最困難的時候,多虧了海東同志借給我的5000塊大洋啊,那幾千塊大洋可是為革命幫了大忙。”
1969年還提名徐海東參加主席團會議,當時徐海東已經不能正常走路和站立,但聽到主席的召喚還是脫口而出:“我就是死,也去參加。”
為革命的火種帶來光芒,即使你不是最亮的那顆星,也一定為打破黑夜的籠罩而不遺餘力。徐海東就是這樣一名純粹的軍人,是一名讓偉人時刻惦念而毫不懷疑的人,這份貢獻實則撼動天地。
陳赓大将作為一名軍事奇才,各個階段所率部屬都堪稱我軍王牌,奈何先後兩次被俘,錯過了建功立業的時期。性格上陳赓的樂觀和風趣在人緣方面收獲頗豐,也是當初能被釋放的關鍵,其專業的戲劇表演能力甚至得到周總理的交口稱贊,這份靈性讓陳赓部隊成為革命過程中極為特殊的一支,很多時候直接聽命于黨中央不受其他軍團管制,但也是這份随性的性格讓其與嚴格聽從指令的軍人身份有些許差異,顯得不夠成熟。
對徐海東,黨中央有感恩之心,敬之重之;對陳赓,黨中央疼之用之。或許也是這份“疼之”,也造成了陳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萬金油和補鍋匠,哪裡需要,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陳赓,是以其作戰動态不穩定,沒有實質上完成獨當一面的戰争表現,解放後也聽從主席建議從北韓戰争前線撤下,轉而進行軍事院校組建和軍事人才培養工作。
大将和元帥排行,無論先後,都已成為中國軍隊史上的豐碑,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照耀我們的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