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若泉下有靈,詩人杜甫一定想不到,曾經寂寂無名的他,後世被尊為“詩聖”,而這一切都源自一場持續了長達8年的動亂——安史之亂。形容枯槁的他,在不斷的逃難中,用他那蘸着儒家悲憫之情的筆端,一句一句書寫下了那個時代,盛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十室九空,千村萬落生荊杞的地獄慘象是怎樣的。也正是因為他的詩書寫了一個時代,國家不幸詩家幸,他被尊為一代詩聖,而那些字字血淚的詩歌,則無時無不在警示着我們不斷反思,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安祿山要反,做此謀天下之大逆之事,可為什麼他登高一呼,幽燕之地二十萬精銳鐵騎,竟然雲影而行,心甘情願跟着他起來造反?要知道這些人,可曾都還是帝國邊防軍,多年戍守邊陲,一次又一次地浴血奮戰,赫赫戰功見證着他們無限的榮耀,怎麼就這麼集體地跟随者安祿山,瞬間就調轉槍口呢?

僅是因為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而節度使制度下,各項集中導緻缺乏制衡和限制,以以緻于他能獨攬行政、人事、後勤、司法、軍事等諸多權利,身兼40多項職務,是以大家聽他的?也許平時大家都能聽他的,可是造反天大的事情,卻很難通過官職的号召達到如此的效果,哪怕是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其大規模讨伐匈奴這樣的壯舉,不少人都頗有微詞,何況是區區安祿山?他既沒有那樣的威望和能力,更缺乏傳統道義之根基,單純靠法家那套嚴刑峻法?隻怕這隻能作為正常輔助性的政策,而非動員之本。

安祿山是怎樣動員起他們的呢?他公開所聲稱的“清君側,除奸臣楊國忠”,這話公開對外講當然是極富戰略性的陽謀,可對安祿山麾下的士兵,似乎也可以,但絕對遠遠不充分,楊國忠是誰?跟他們到底有幾毛線的關系?對離大家太遙遠的奸賊,不直接危害自己的,多數人可能也就罵幾句得了,可你說要他們拿起武器,披上戰甲,俯沖一千公裡,去将他抓起來碎屍萬段,為國除害,隻怕沒多少人會響應。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能動員如此衆多的人,一定是基層士兵在某些問題上具有廣泛性共識,那這股共識是什麼?難道是向士兵們宣講,李唐王朝腐朽不堪,你看,那昏聩的玄宗和楊貴妃,看看那以楊國忠為首的滿朝文武,都是啥德性?跟着我做大事吧,有理想有前途有希望?這些固然也是事實,可也不可能成為動員的思想基礎。士兵們真沒有那麼好忽悠!

那是什麼?我們先看另一段曆史,那是建中四年(783年),距離安史之亂結束已經二十年了,曾在安史之亂中慘遭蹂躏的長安城,也在受傷中慢慢地恢複,一場秋雨過後,天氣陰冷,一支勁旅正向長安城開撥而來,他們是帝國的榮耀,開元年間一位潇灑不羁的劍客——馬磷所創立的泾原兵,這隻軍隊可不得了,一心想入侵強悍的土蕃鐵騎,在他們的手上,竟然隻能幹瞪眼,他們為保衛帝國的邊疆,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此刻他們将開赴戰場,支援在汴州前線的哥舒耀,他是哥舒翰的兒子,此刻正在與汴州叛将李耀靈展開拉鋸戰,争奪汴州。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可這原本要去支援的軍隊,在路過長安時,卻突然就發動了叛亂,攻占了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77名皇族成員被殺,釀成一次堪比安史之亂還嚴重的“四王二帝”事件,天下四人稱王,兩人稱帝,形式之危急,甚至超過當初安史之亂。問題是,這支老牌勁旅為何突然間就造反了呢?這次造反,竟然是一次臨時起意,連個幕後主使都沒有,隻是形式之後被人利用。怎麼會是呢?這支即将開赴前線,平定叛亂的軍隊,路過長安,秋天的凄風苦雨中,京兆尹招待他們吃一頓飯,又冷又硬還連個葷都沒有,跟打發叫花子似的。可來到帝都,他們卻親眼看到了,什麼叫做富貴溫柔鄉,即将為國慷慨赴死的他們,長途跋涉後,又冷又餓,身上還沒錢,可那些達官顯貴們,卻有吃有喝還有的玩,三妻四妾,七葷八素不常見,他們呢?常年在邊疆戍邊,吃盡了苦頭,可過的又是什麼樣的日子呢?自己的父母妻兒也跟自己一樣,這種強烈的反差湧上心頭,有人将飯碗一踢,憤怒地扣在送飯的人臉上,怒吼着,立刻就反了。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将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是大詩人高适在《燕歌行》中的真實描述。那些為國戍邊的普通将士們,生活其實是極其悲慘的,這是他們心底一根最柔弱的弦,輕輕撥動,就能引起他們内心廣泛的共鳴,可有誰來關心誰來愛呢?長安城那群沉靜在盛世狂歡,夜夜笙歌,春宵苦短的皇帝嗎?那些拼命撈錢,極盡奢華的士族大家嗎?“盛世”的諸多氣象,達官貴人們的生活日常,不斷通過各種歌曲,段子、講述傳戍邊将士們的耳中,猶如晨鐘暮鼓一樣在他們的心中響起,聽着那些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現實的窘迫,那些人會怎麼想?

這種憤怒的情緒,隻會越積越深,成為廣大官兵們的廣泛性的共識!看看當年的西楚霸王項羽是絕地反擊殺了上将軍宋義奪取兵權的?就是一點,咱們軍士們一個個缺衣少糧,面黃肌瘦,靠吃小洋芋,你看看宋義他們呢?卻日日笙歌,吃香的,喝辣的,還不把我們當人看,兄弟們,跟着我,我做你們的保護神,幹掉這些人,咱們一起吃香的,喝辣的。也隻有這些,才能廣泛性地動員起士兵。是以我們看到,後來的項羽對士兵特别的平民化,各種噓寒問暖,與他們共甘共苦,因為他定位的形象是士兵守護神。

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如何讓衆人跟着他造反的?

安祿山絕對不能與項羽相提并論,但在煽動士兵這一點上,手法卻絕對都是一緻的。平心而論,安祿山及其麾下諸多能征善戰的将領們,在對待士兵這點上,還是比較公平的。是以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主持三鎮事務,但安祿山卻舍得大把花錢,籠絡麾下的士兵,這也讓士兵們相信,他真能帶領着大家,為提升武人的社會地位,不懈奮鬥。而占領長安和洛陽之後,獲得無數各種奇珍異寶,他全部都運回自己的大後方—範陽。

當将軍帶兵打仗,你可以嚴厲甚至殘酷,但你絕對不能吝啬!實際上,我們發現安史之亂後,大唐進入藩鎮割據時代,一個最重大的變化那就是,武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改善,一躍成為社會的主導性力量,無論是社會階層,還是經濟地位,抑或是受人尊敬,而且任何試圖削弱他們地位的人,無路是大唐中央,還是地方節度使,都遭到他們的迎頭痛擊,憑武力擷取的地位,他們是一個群體在世代捍衛着。

安祿山,不過是利用這股思潮,融入自己的野心,于是催生了曆史怪胎——安史之亂。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蕭玉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