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每個新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看了越多育兒文章,反而就越恐慌,覺得好多知識點啊,怎麼學得完?有的媽媽就學的很辛苦,有的媽媽索性就放棄學習了。

今天不談育兒,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當媽前幾年學習早期兒童教育時的學習思路。

▲ 你們表示很喜歡這樣的總結,我就總結好了放在這裡友善大家儲存啦

01

學概念子產品而不是技術散點

我學習任何一個學科,包括育兒,都習慣學習概念子產品,而不是技術散點,且都能保證,學過就記住并且可以内化。

現在這個社會本來就資訊過載,而當了媽媽後,大家的時間就更加寶貴了,那一樣花時間去學習,就一定要學最精華的。

所謂的“概念”就是剝皮去筋後的主幹骨,你學到了這些,就掌握到了整體。

剛剛做父母時誰都不知道全局是什麼,那如何學概念呢?其實很簡單,遇到孩子的問題,多問“怎麼樣、為什麼”,少問“怎麼辦、怎麼做”。

舉個例子:

剛剛出生的孩子,我們肯定最關心的就是奶量和體重了,很多媽媽都習慣問,“我家一天的奶量好像才500毫升不到,怎麼辦?我家3個月才12斤怎麼辦?”

這用這樣的方式詢問,你收獲到的一定也是一個或者幾個招數,比如喂養頻率什麼的方法。

也許你就采用了,等孩子到了四個月,你也許相似的問題又出現了。這樣自然就會覺得知識點好多啊,學也學不過來。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我當年就及時把自己從技術散點拉了出來,我問的是,“怎麼樣可以判斷我女兒吃飽了?怎樣才能說明我女兒身高體重是在正常發育的?”這兩個問題一問,我就知道了如何科學判斷奶量,我也了解了生長曲線。

這就是學概念,清楚掌握概念後,再看一兩個實踐運用的方法,我們自己就能演化出各種各樣的招數,而不再是不斷“救火”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小D1歲時,我清理了一批每天隻是分享招數演化的育兒公衆号,省下的時間開始系統看育兒書了,才逐漸建立了更清晰的概念。

1歲内的孩子父母,我推薦的書單,戳->當媽第一年書單——看過50多本育兒書籍後,我最推薦的四本

02

隻有下水才能學會遊泳

和當年學遊泳的經曆一樣,看了不少遊泳比賽的視訊,自己邊看邊比劃動作,自己感覺動作已經很熟練很标準了。但第一堂課下水時,我才發現岸上比劃的再标準,到了水裡完全是兩回事。

學育兒也是如此,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從懷孕時就開始看了很多親子閱讀的文章,還聽了很多大V讀繪本的錄音,聲情并茂,繪聲繪色。

我從小說話就不生動,當時好生羨慕啊。我微信收藏夾裡大概有幾十篇這類的文章,但收藏再多,我還是那個不會講故事的媽媽啊。

于是,在小D2個月的時候,我作了一個決定,買繪本開始給她讀。

記得當時我的閨蜜知道後,還笑我,這麼小的孩子你就開始讀繪本,她哪聽得懂啊?我當然知道她聽不懂啊,我之是以這麼早開始,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照着讀課本都是磕磕巴巴的,是以我需要提前練習啊。

實踐以後才能把各種各樣的知識聯系起來,這才是内化的過程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剛開始時,每一本繪本我給小D讀之前,都會自己做功課,對照着自己收藏夾裡的文章在筆記本記錄要點,還會聽音頻進行模仿借鑒,最後自己會反複讀好幾遍直到讀熟練了。

于是從她2個月一直到快3歲的30多個月,都當做練習的機會,我從不要求她是否願意聽,我關注的隻是自己讀的夠不夠好。後來,我也是那個可以繪聲繪色給女兒講故事的媽媽了,而且常常還能張口編一個小故事呢。

為什麼我們總說,“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還是帶不好一個孩子”,就是因為我們很多的知識還隻是在“收藏夾”。

很多媽媽說,“當媽要學好多啊,好累啊”。其實,累就對了,學習的本質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而這本就該是累的。

不要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要擔心的是自己永遠都處于“以後再做”、“看過就算做過”的階段。隻有下水才能學會遊泳,隻有實踐才是在“帶”孩子。

實踐不一定就會完美,但一定能進步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03

刻意練習自己不擅長的

右手去拿左前方玩具。獨坐穩後,練習背後拿,如右手去拿左後方玩具。

有一年,我決定開始嘗試跑馬拉松,于是每天要求自己跑10公裡,但當我完成第一個半程馬拉松時,我卻跑的異常辛苦。我當時很困惑,我每天都在訓練啊,我每天那麼努力,怎麼半程馬拉松還會這麼累呢?

後來我遇到了一個跑步老手,才知道了原因。

我的肌肉已經習慣了每天1小時跑完10公裡的狀态,看似很勤奮,但對肌肉刺激的效果卻不大。

後來我加入了變速跑、加入了力量訓練,這些明顯讓我感到更辛苦,但也顯著提高了我的跑步能力,之後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全程馬拉松。

這個經曆就像我們很多父母的第一年,認真學習吃喝拉撒睡後,我們慢慢地從一個焦頭爛額的父母變得遊刃有餘。但常常到了孩子1歲後,很多父母就發現自己招架不住了。

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大多的父母都習慣隻做自己擅長的,孩子過了1歲了,我們可能還隻是停留每天吃的食譜、體重身高這些方面,那自然我們的學習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啊。

不是說這些不重要,但是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是在養育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那我們既需要短期目标的執行,更需要中長期目标的設定,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在掩飾自己戰略上的懶惰”。

最荒謬的事就是,重複做相同的事情,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是時候改變跑道了!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對我來說,育兒就是三大子產品:孩子、我們和孩子、我們自己。第一年的屎尿屁輔食等全部都是“孩子”,我們學的就是最基本的“為孩子做什麼”。

等到孩子過了1歲,很多時候要求的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建立、互動模式,這時,好多“為孩子做什麼”會逐漸轉變成“和孩子一起做,直到讓孩子獨立做”。

這個轉變是否順利也會影響到如何管教孩子立規矩、如何進行早期認知啟蒙。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自己,老生常談的“育兒育己”,但說到底,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起良好的思維體系、語言表達、情緒管理。而這一些,我們自己不具備是很難言傳身教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小D2歲時,我開始看各種各樣其他的“雜書”,學習更多“我自己”這個子產品。這更是為什麼,我當時利用雙休日時間重回校園去學習早期兒童教育,因為我意識到“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了”。

綠色的是我們知道的知識,紫色是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黃色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知識。千萬不要把自己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綠色那部分上面。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04

捷徑是最遠的路

我工作的最初兩年,最愛看的就是諸如《10分鐘讓你明白經濟學》、《3分鐘看完名著》這類标題的文章和書籍。

但合上書本,扪心自問,有多少是我真正消化了解的?又有多少是我真正實踐運用的?後來想想,我們匆匆看過的書花的時間其實也夠我們靜下心認真看10~20本好書了。

經曆告訴我,速成的雖然看上去簡單但沒什麼營養,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堅持寫“費腦”的卻不讨好的文章。

新手媽媽常見的4個學習誤區,看看你做對了嗎?

說到底,人生是最不公平的,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尋尋覓覓去找育兒捷徑和招數,到頭來可能指向的卻是一無所獲。

但人生又是極其公平的,我們投入的努力,認真的思考,實踐出來的經驗,甚至是錯誤教訓,都會成就我們更好用的頭腦、更敏銳的觀察、更精準的直覺,都會指引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父母隻是其中一部分角色而已。

捷徑,其實是最遠的路;偷來的巧,其實是緻命的拙。

大J,世界500強前高管,國際融合教育專家。500萬父母關注,擅長兒童全腦啟蒙、親子閱讀、在家早教, 分享最新育兒理念。

著有育兒暢銷書《愛上閱讀的秘密》系列,《跟美國幼稚園老師學早教》系列三部曲。

在公衆号對話框輸入:資源,可領取2000份早教啟蒙資料(可列印)、早教與學科啟蒙學習網站、書單等資源。

有啟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