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世界大學新聞網8月29日文,原标題:是時候重新開機與中國的科研合作了,是時候對美中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采取相反、積極的看法了。美國和中國很早就開始了科技合作、教育和學術界的交流,但交流較少。誠然,中國正在談論縮小與西方的技術差距并最終迎頭趕上,但人們似乎并不認為中國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最初,科技合作主要由政府推動。

資訊圖
今天的情況非常不同。民間交流與合作倡議遠遠超出了政府主導的項目。美國知名大學與中國同行簽訂了各種合作協定。與此同時,一些變化改變了兩國之間的競争環境。此前,簡單的交流項目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國家安全、技術擷取、知識産權和其他問題的擔憂。這給本來會促進信任和了解的領域蒙上了陰影,進而使溝通與合作複雜化。今年夏天通過的《創新與競争法》包含了一些反華條款,突顯了人們對所謂"中國威脅"擡頭的擔憂。在這裡,筆者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改變,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時候調整和重置雙邊合作了。
創新。從将中國視為創新落後者到将中國視為創新上司者。如今,中國在全球研發支出方面排名第二。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和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位居中等收入國家之首。這反映了其不斷增長但尚未完全實作的創新潛力。
人才。美中科技關系已經從高度不對稱轉變為能力和能力方面更加順從的關系。例如,中國的研發支出一直在穩步上升,現在擁有龐大的高端科學和工程人才庫。中國已經是知識資本的重要創造者,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
從追趕到競争。中國的重心已經改變,從追趕到競争。中國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規則接受者,而是在尋求成為規則制定者。中國在國際科技事務中不再是邊緣角色,而是主要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技術轉讓。中國已經從單純的學習者和資訊接受者轉變為技術轉讓的來源和跨境技術标準的塑造者。
人才的回歸。中國扭轉了人才流失的趨勢,吸引人才回國,積極招募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和工程人才。
40年來,美中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的運作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是考慮重新設計新的合作架構的時候了。通過建立一個新的2.0架構,也許我們可以恢複一些已經失去的信任和善意。如果美國疏遠或對合作施加新的限制,而中國的科學界和教育機構能夠将大量的知識和專長推向前台,為世界帶來實質性的價值,那将是愚蠢的。現在是時候醒悟過來,中國無盡的恐懼,即中國的崛起可能是雙赢的,而不是零和的。(丹尼斯·西蒙翻譯,陳俊安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