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中國古詩詞中獨有的形式。說起邊塞詩,首先想到大唐的高适、王昌齡、王維等大詩人。不過,邊塞詩不是唐人創出,早在《詩經》中,便有。《詩經·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仆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從《詩經》開始,随後曆朝曆代都有“邊塞詩”傳世,到唐朝達到巅峰。唐朝以前有名有姓的邊塞詩人是誰?在看到之前打死也想不到。

漢陵苑遊覽圖
揚州“漢陵苑”博物館,主體展出的是黃腸題湊漢棺一對,是西漢廣陵王劉胥夫婦同茔異穴合葬墓。其中有一個展廳,專門介紹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名有姓的和親公主劉細君。大概因為劉細君是廣陵王劉建的女兒,與揚州有莫大的關系吧。
劉細君,沒有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有名,身世比她倆更悲慘。或者,一樣悲慘吧。從富庶的中原,遠嫁千萬裡之外的西域大漠,語言、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十幾歲的小姑娘,不隻是嫁了,還負有家國天下的責任,便是放在大男人身上,也不是輕松的事兒。
劉細君是正宗公主。她的曾祖父是著名的漢景帝劉啟。她的父祖皆是廣陵王。在她年幼時,父親腦袋發昏謀反,全家被斬。失去全部親人的劉細君,被漢武帝收養。當大漢希望聯合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時,“以女妻之”是代價最小的戰略。漢武帝想到了劉細君。劫後餘生的女子,由不得自己選擇地踏上了異域它邦。她不是正妻,隻是“右夫人”,小妾而已。
她的丈夫,大了她幾十歲,已經是垂暮之年。通過和親,烏孫終于和漢朝結成了長期同盟。劉細君婚後時間不長,丈夫去世。孫子繼承了王位。按照烏孫國傳統,新王繼承了所有一切,包括妻妾。
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劉細君,難以接受這樣的人生。她寫信給漢武帝,希望回家。然而,漢武帝的回信,擊碎了她的夢想。劉細君隻得嫁給了前夫的孫子。這是屈辱的命運啊。郁悶中的劉細君在生下一個女兒僅僅五年後去世,時年二十五歲。
黃腸題湊
有關劉細君的故事,到此結束。她的繼任者叫解憂公主,在她去世後嫁給了她的現任。劉細君,第一個留下名姓的和親公主。同時,她是第一個留下名姓的邊塞詩人。至今,她的《悲愁歌》還在流傳:“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内傷,願為黃鹄兮歸故鄉。”
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地方,看過劉細君的故事。揚州漢陵苑的介紹,最為詳細。和親女,一個特殊的群體,獨屬于皇家貴族的女兒們。有介紹說,劉細君是“和親第一才女”,又能怎樣?
漢陵苑後花園,有一尊劉細君的雕塑。風姿超約又命如飄萍的劉細君,隻是和親女子命運的縮影。那年去内蒙古呼和浩特遊玩,特意去了“青冢”,也就是王昭君墓。王昭君有落雁之稱,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與劉細君不同,她不是皇家公主,不過是漢元帝衆多嫔妃中的一個。常年被冷落深宮。據說漢元帝妃嫔太多,顧不過來,由畫師為她們作畫呈送。各人便各展神通送錢送禮。王昭君沒錢行賄,花容月貌的畫像上,被多點了一個“淚痣”,成了不祥之身。真實情況如何,誰知道?王安石有詩雲:“意态由來畫不成,當年枉殺毛延壽”,通過為毛延壽鳴不平來譴責漢元帝的昏庸。
劉細君雕像
王昭君主動出塞和親,使漢朝與匈奴多五十年和平時間,為增強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曆史上有人稱,王昭君的功績可與大将霍去病媲美。這是政治意義,對個體來說,幸福嗎?不重要。
王昭君同樣經曆了兩次婚姻,第二次嫁給了前匈奴王的繼承者,前夫的兒子。她沒有寫《黃鹄歌》,卻有流傳至今的《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芭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颉颃。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恻傷。” 一樣得哀怨難平。怨與不怨,又何如?王昭君死後,埋葬在今内蒙古標頭西南的黃河岸邊。她的墓,終年青綠,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被稱為“青冢”。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雖然耿介,對昭君卻有無限同情。在昭君墓前,看芳草萋萋,想起劉細君的無可奈何,猶有感慨。一個和親女,勝過十萬兵。所謂的“愛國”,被放大到無以複加。愛情?有人替她們想過沒有?
王昭君青冢
錄一首明人孫蕡的《烏孫公主歌》,作為遊玩漢陵苑“劉細君展廳”的結束:
“咽咽複咽咽,羊車鳳辇恩光絕。新新複新新,駝裘貂帽來相親。
昔為花月漢宮女,今作風沙胡地人。漢宮胡地何分别,人生過眼如一瞥。
彩雲易消月長缺,奈何婵娟涕如雪。且喜華夷罷戰争,天南天北樂升平。
一堆紅粉壟頭葬,百萬兒郎邊上生。漢宮剩有三千女,豈憚邊庭有強虜。
從此龍泉不用磨,但從天下選嬌娥。銀鞍白馬金橐駝,琵琶弦索聲相和。
葡萄酒綠朱顔酡,婿家兒孫日日多。年年隻報烽火息,莫問婵娟傷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