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古城宣化曆史悠久,“一抓一把曆史,一靠一身長城”,置身古城之中一磚一屋皆有一段故事,一山一石皆留一段典故。古老的城牆、樓閣、民宅、寺廟、車轍……不斷沖進眼簾,這些文化符号展示着宣化的演變,彰顯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為挖掘古城宣化背後的故事,即日起,“美麗宣化”微信公衆号開設《走進古城宣化·觸摸曆史記憶》專欄,觸摸宣化記憶,探尋古城珍奇,再現宣化悠久的文化底蘊。
走進古城宣化·觸摸曆史記憶(六)

古城宣化随想(二)
葡萄香萬裡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張骞将大宛(現哈薩克斯坦一帶)一帶種植的葡萄條帶回大漢。由于葡萄是依靠嫩枝條蔓扡插進行無性繁殖的,不能長距離運輸傳播。先是在新疆一帶種植,後逐漸傳入長安、洛陽等中原地帶。
由于宣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時間長,又位于東經115°2′,北緯40°31′(地球“黃金線”,和法國葡萄名産區——波爾多屬同一緯度),是最适合葡萄種植的緯度。據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考證:大約在距今1800—1900年間,宣化已經有葡萄傳入并種植,并在宣化深深紮根,開花結果。
那時的宣化,應該是:城小名氣大,景色美勝畫。千峰疊翠,古木參天。煙霞籠遠岫,日月照雲屏。鬧聒聒,山禽對語。舞翩翩,雁鶴齊飛。香馥馥,諸花千樣色。青冉冉,雜草萬般奇。河中有滔滔綠水,山前有朵朵祥雲。
後唐時期,由于宣化土地肥、地勢平,氣候宜,時任刺史劉怦,因久無戰事,則組織軍民墾荒造田,營造果園。
葡萄,開始在軍營和寺廟中推廣,宣化葡萄的最早種植地在彌陀寺,其位于宣化城内北部,地肥水足,柳川河之水可常年灌溉之用。采用獨特的“漏鬥架”栽培。仰視,一架架直徑10多米的葡萄架,如朵朵碩大的蓮花盛開,又如一個個倒立的巨傘,排列整齊,像片片彩雲,挂在天際,蔚為壯觀。俯瞰,一個個圓圓的葡萄架,仿佛巨大的的碧綠的玉碗或玉環,一個緊挨着一個,鑲嵌在青磚灰瓦中,漂亮極了。據說,漏鬥架型也是唐朝僧人,從佛家對于“圓”以及“功德圓滿”的教化中得到的啟發。後來,這種集“觀賞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葡萄種植方法,推廣到尋常百姓家,這唯一發源在城市中的農業系統,逐漸發展到整座城市中。4000多畝的綠油油的葡萄園,在鬥拱飛檐的輝映下,碧環翠繞,分外靓麗。真可謂“清遠樓下兩天地,半城黛瓦半城綠”。那是怎樣的一種醉人景觀呀?
光陰似箭,一晃,1800多年後過去了。宣化古城,至今仍保留有半城的傳統葡萄園。它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種植的葡萄園,也是農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輔相成,親密融合的典範。
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将“宣化的傳統葡萄園”這一農耕系統和景觀,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多麼寶貴的文化遺産和财富啊!
當時,葡萄在城市居民庭院都有栽種,城北的一排排葡萄架,如蓮花般盛開,遠遠望去,似一片綠色海洋。蕭太後特别喜愛牛奶葡萄,曾征地30多畝,辟為”皇家葡萄園”,專供皇室享用。後人稱皇家葡萄園為“白果園”。今天,白果園内的數十架葡萄,仍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特别是一顆長6米多,闊0.7米的葡萄老藤,經曆了500—1000年的風風雨雨,現在仍郁郁蔥蔥,碩果滿枝。
“山川俯城郭,藩鎮重畿輔。桑麻數萬裡,煙火幾萬家。葡萄秋倒架,芍藥春滿樹”的詩句,這是金代詩人劉迎對當時宣化美麗風光和葡萄種植規模的真實寫照。試想想,城裡是半城葡萄,楊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棟連連,鱗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外是森林茂密,四周環水,陽光燦爛。這是怎樣的美景呀!簡直就是最美的人間天堂啊!
距今800年前,元朝時,宣化北山上還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中貴大臣可思不花上奏:“采金銀役伕及種田西域與栽葡萄戶,帝令于西京宣德徙萬餘戶充之”。楚材曰:“先帝遺诏,山後民質樸,無異國人,緩急可用,不宜輕動。今将征河南,請無殘民以給此役。”帝可其奏。這段話是說,元朝宮中有一個叫可思不花的大臣,奏請召募采金銀的役夫以及遣到西域去種田、栽葡萄的人戶。元太宗就下令從西京宣德遷移一萬戶來充當。這裡提到的西京,即今天的大同市,宣德府的府治就在今天的宣化。這位可思不花大臣奏請大規模遷徙宣化百姓充西域的事,以宰相耶律楚材據理力谏,最終以“帝可其奏收回了成命”。
從中可知,12世紀初,元太宗在位時,一次能下令遷出一萬多戶葡萄專業戶到西域去,至少說明距今800多年前,宣化種植葡萄已經相當普遍,而且是人口衆多的富庶寶地,是以皇上才會一張口就輕松說出“徙其萬餘戶”來。
張文藻墓發掘現場
張文藻墓出土葡萄
1993年,在下八裡村出土的遼墓中,發現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幹葡萄枝、葡萄酒,都可以讓我們想象到,當時宣化葡萄種植之廣、面積之闊、名氣之大,都市之繁華。
由于宣化葡萄種植曆史的悠久,面積大,又是上乘的西域品種,與獨特的本地環境相适應,經過先民們千餘年培育出的優質葡萄品種,葡萄的品質非常好。具有“果實大如牛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刀切不流汁”等特點,中外馳名。是以,宣化被稱為“葡萄城”。
“遍嘗宣化葡萄鮮,嫩香似乳滴翠甘;涼秋塞外悲角遠,夢盡風霜八十年。”這是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這第一屆宣化葡萄節所賦的詩。
在詩後,還有一段釋文:“餘孩提時,随父居宣化。古城秋暮,軍号吹來,猶繞耳邊,音凄日落,不能自已。然猶口中葡萄顆顆甘鮮。今逢中國宣化葡萄節,是麗人歡,陽春複見,驚喜交集,不勝感慨。”
曹禺,中國現代著名的戲劇大師,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著名作品,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沙士比亞”。六七歲時,随父親來到宣化居住,其父萬德尊民國初期為宣化鎮守使。幼時,他最高興的事,就是坐着轎子,到市場上買白牛奶葡萄吃。宣化葡萄的甘甜,給他心靈上留下了格外美好的印象。
從北山頂的恒山寺下望宣化城全景,葡萄園極多“。“彌陀寺裡有大葡萄數株,結果累累,古者已有六十餘年。葡萄架的結法,如倒置的雨傘(漏鬥形)。傘柄向上,這樣一枝一葉,悉受陽光,是園藝家所當效法的”。這是1935年,著名作家冰心來宣化時,所作的一篇散文描繪的美麗宣化城。
“出城的北門,便望見恒山寺(北嶽廟),寺占一山頂(寺原址位于現北門外春光鄉盆窯村後山上),恒山寺下葡萄極多,亦間有瓜田,平津一帶所需之葡萄,皆由此供給。”這是和冰心同行的著名作家鄭振铎所描寫的宣化。
兩位作家都是民國時期的大名人,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見過的美景也非常多。單從他們文中的“水勢浩蕩”、“山水橫幅”、“江南風味”、“葡萄極多”等詞句,我們就能想象到,民國時期的宣化,風光是多麼的美呀!生态環境是多麼的好啊!稻田和葡萄是多麼的多呀!
宣化葡萄曆來為“皇家貢品”。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物産博覽會上榮獲“榮譽産品獎”,2013年武漢中國國際農産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2014年夏,農業部在北京釋出了“2013年中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評估”,宣化的“牛奶葡萄”品牌評估價值為18.1億元,名列葡萄類産品品牌榜首。
作者簡介
孫輝亮:河北宣化人,82年入伍,畢業于北京防化工程指揮學院。曾任20集團軍高炮旅軍務參謀、總參炮兵指揮學院教員、學員隊隊長、軍務處參謀、學員隊政委等。
2010年轉業到地方,現任宣化區政府黨組副書記。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攝影家協會會員。曾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上司科學》等各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數百篇。
上谷文化研究會簡介
上谷文化研究會是由我區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教師和文化愛好者自願結成的地方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民間社團組織。由中共宣化區委宣傳部主管,成立于2017年11月。研究會宗旨:“研究地域曆史,開掘文化資源,向社會各界提供國學公益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樹立地方文化符号。”
上谷文化研究會積極組織會員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文化活動、研究、考察活動,創辦了會刊《上谷文化》和公衆号《上谷文化院》,欄目開設有:曆史鈎沉(宣府記憶、紅色檔案)、上谷人物、古郡攬勝、收藏天地、柳川論壇、他山之石、藝術百味、雄武風韻、新知博覽、學會動态等。迄今已出版會刊13期,制作宣傳片《山水湧金地—宣化》,編輯出版中英文對照宣傳手冊《千年古郡-宣化》,2020年和宣化區政協聯合編撰出版《紀念察哈爾民主政府75周年專輯》,2021年編輯出版宣傳資料《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上谷文化專輯》。
來源:上谷文化院
編輯:陳健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美麗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