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引言?

一般來說,解放戰争時期我軍一共有四大野戰軍,分别是一野、二野、三野和四野、劉帥是二野的軍事主官。劉帥是軍中有名的儒帥,軍事理論豐富,畢業于蘇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是我軍中軍事理論體系最為豐富的進階将領之一。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相比之下,一野的軍事主官彭總指揮作戰敢打敢拼,雖然軍事理論不如劉帥,但是帶兵打仗也不含糊,早在紅軍時期就是一員攻城大将,又是紅三軍團的創始人,在軍中的資曆在一定程度上講要高于劉帥。

劉帥與彭總?

值得一提的是,在紅軍、抗日戰争時期,彭總與劉帥之間多有合作,二人因為作戰思想不同,難免會産生一些工作上的沖突,但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公事。

紅軍時期,從蘇聯留學回國的劉帥對我軍的遊擊戰、運動戰中表示了一定的反對意見,結合他的留學背景和所學知識體系,當時劉帥有這種想法很正常,畢竟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學的是一些常見的正規戰以及大規模兵團作戰。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劉帥的思想改變很快,見到了遊擊戰、運動中在實戰中的能力後,又結合我軍的處境,他很快覺得相比正規戰,遊擊戰非常适合當時的我軍。

在抗日戰争時期,彭總指揮了著名的百團大戰,這場戰役雖然給日軍造成了兩萬餘人的傷亡,但也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劉帥擔心八路軍實力太強,容易遭到蔣軍打擊,今後八路軍的生存問題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百團大戰的戰果是豐富的,影響也很大,八路軍作為民族抗日武裝的一支力量,抗日是義務。劉帥擔心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此前蔣軍原本對八路軍的發展就十分忌憚,這一下子冒出一百多個團,能讓老蔣本人對此“寝食難安”。

百團大戰後,我軍對這場戰役的評價有不同意見,彭總還專門為此被要求說明了情況,這說明我軍高層的确對百團大戰後産生的“負面影響”很重視。

王近山沒打好,被彭總怒批?

解放戰争時期,王近山是二野的一員猛将,劉帥十分喜歡這位年輕的進階将領。北韓戰争第五次戰役前,為了確定我軍的力量,從國内調來了第三兵團,該兵團是二野的主力,原兵團司令員是大名鼎鼎的陳赓,隻不過第五次戰役前,他在國内有事未能親自帶隊奔赴北韓,由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帶三兵團前往北韓。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實事求是地說,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我們打得并不好,志願軍的補給一直存在着巨大問題,美軍進階将領也深知我軍這一弱點,将我們的攻勢比喻成“禮拜攻勢”,其大意是志願軍的進攻時間隻有一個禮拜。

第五次戰役前,盡管志願軍補充了像第三兵團這樣的生力軍,可進攻不太順利,美軍是機械化部隊,我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很快就因為補給的問題被迫停止進攻,美軍抓住機會實施反攻,志願軍司令員彭總下令部隊後撤,這個過程中,志願軍180師被敵人包圍。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180師的覆沒是志願軍的一次大損失,該師大部分人被俘,突圍人數僅4000餘人。該師之是以會面臨這個結局,首先是志司在大的指揮方針上存在一定的錯誤,但主要責任人在于兵團司令員王近山和180師的上級60軍軍長韋傑。

不可否認,第五次戰役王近山的确犯了重進攻,輕防守的失誤。王近山與韋傑之間此前合作經驗不足,二人在傳達指令的時候有些沖突,使得180師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間。總的來說,180師損失過半,王近山和韋傑是主要責任人,彭總作為志願軍司令員,對他們二人批判一下也很正常。

彭總“有意無意”提到了劉帥?

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沒有達到戰前目标,自身損失比較大,彭總自然是心情郁悶。戰後的一次總結會上,彭總也不給王近山留面子,當着衆人的面将他訓了一頓:你王近山不是劉伯承帶出來的嗎?他最講戰術了,怎麼也打敗仗?

彭總說這句話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訓斥王近山的時候将劉帥帶了出來。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來看,彭總說得沒錯,王近山是二野劉帥帶出來的,劉帥也是一個講究戰術的人,可放在那種場合下,有點不合時宜。

180師失利,王近山指揮失誤,遠在南京的劉帥被彭總“責怪”

王近山也很懊惱,自己仗沒打好被彭總批評不要緊,還連累了老首長。盡管王近山心裡不是很痛快,但自身打了敗仗,也沒有什麼理由為自己争辯了。在南京軍事學院從事教育工作的劉帥得知彭總訓斥王近山帶上自己名字的時候,并沒有因為彭總的那句話生氣。

劉帥說:打仗是要講究戰術的,彭總說得很對,如果一味蠻幹,會失敗的。劉帥性格儒雅,是軍中出了名的儒帥,脾氣也比較好,一般很少會生氣,在軍中的威望很高。其實王近山在北韓吃了個敗仗,遠在南京的劉帥是沒有責任的,彭總說話比較急,訓斥王近山的時候,心直口快,無意間帶上了劉帥,其本意并沒有責怪劉帥的意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