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克薩斯州的公立高中教材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曆史。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美國人是如何描述明朝這個朝代的,以下是原文翻譯:

經過長期有效的治理,中國的經濟得到高度發展。文學藝術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學思想百花齊放。
然而,經過蒙古一個世紀的統治,這一文明遭到嚴重破壞,瘟疫使其人口急劇減少。然而,在明朝(1368-1644年),中國實作了複興。
該王朝早期的幾十年消除了一切外國統治者的迹象,阻止人們使用蒙古名字和服飾,同時促進儒家傳統文化的學習。(雖然美國人将蒙古視為外國,但我們切不可上當。元是少數民族政權,而非外國政權。美國這樣認為,一是出于他們狹隘單一的“血統論”,二是出于分化的目的。)
在永樂皇帝的支援下,中國編寫了一部大約11000卷的龐大百科全書。在2000多名學者的貢獻下,這部著作試圖總結或彙編所有以前關于曆史、地理、哲學、倫理、政府等方面的著作。
永樂還将首都遷至北京,下令修建一座宏偉的故宮,稱為紫禁城。并修建天壇,随後的統治者都在天壇上舉行以儒家為基礎的儀式,為中國社會祈福。
有兩位皇後為中國的女性撰寫了行為指導書,強調上個世紀被破壞的傳統。從文化上講,中國在恢複傳統。
在政治上,明朝恢複了被蒙古人忽視的文官考試制度,并建立高度集權的政府。權力集中在皇帝本人手中,培養一批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宦官(被閹割的男人)行使巨大的權力,這讓朝廷官員感到非常不滿。
明朝積極采取行動,恢複數百萬英畝被蒙古人破壞的耕地;重建運河、水庫和灌溉工程;據估計,中國種植了10億棵樹(美國的教科書比較注重環保,基本每個曆史時期都會介紹生态環境狀況。)
最後,經濟恢複。國際和國内貿易繁榮,人口增長。在十五世紀,中國也許是世界主要文明中治理最好、最繁榮的。
中國還進行了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印象最令人深刻的海上探險。自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海員和商人一直是南中國海和東南亞港口城市的主要存在,其中大部分活動都由私人進行。
但現在,經過幾十年的準備。一支由永樂皇帝親自委托的龐大艦隊,于1405年下水。在接下來的二十八年裡,又進行了六次這樣的探險。第一次航行的300多艘船上,有大約27000名船員,其中包括180名醫生、數百名政府官員、5名占星家、7名進階或大太監、木匠、裁縫、會計師、商人、翻譯、廚師以及數千名士兵和水手。
這些由伊蘭教太監鄭和率領的船隊,通路了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的許多港口,試圖将遙遠的民族和國家納入中國的朝貢體系。
數十名統治者陪同船隊傳回中國,在那裡他們向中國進貢,舉行必要的臣服儀式,并收到大量禮物、頭銜和貿易機會作為回報。
中國官員被國外的一些異國産品逗樂了——例如鴕鳥、斑馬和長頸鹿。
鄭和的遠征被官方稱為“給世界帶來秩序”,目的是在印度洋建立中國的實力和威望,并對該地區的對外貿易施加中國的控制。
然而,中國人并不尋求征服新世界、建立華人定居點或傳播他們的文化,盡管他們确實介入了一些地方争端。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航行突然結束了。在1433年以後,中國幹脆停止了這類探險,任由這支龐大而昂貴的船隊在港口腐爛。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一位航海曆史學家寫道,“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軍任由自己滅絕。”
部分原因與永樂皇帝的去世有關,他曾是該行動的主要贊助人。許多進階官員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類探險是浪費資源,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自給自足的“中央王國”,不需要外界的幫助。在他們看來,中國真正的危險來自北方,那裡的野蠻人不斷威脅着中國。
即使這樣,中國的商人和工匠仍繼續在日本、菲律賓、台灣和東南亞定居和貿易,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援。
明朝政府原本可以成為印度洋的一個大型海洋帝國,但它放棄了。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哦,明天我們繼續了解“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