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請收下這一道光:基金和投顧的未來可期

作者:睿思量

貨币基金:讓基金更普及

基金并不是一開始就普及的,在最早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不了解基金是什麼。

甚至有大爺大媽到銀行問,聽說你們這裡賣「雞精」。

以前投資者對保本、絕對沒有波動風險比較在意,是以最先開始普及的是貨币基金。

貨币基金本身很少會下跌,2013-2014年,貨币基金的收益甚至達到6%-7%,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是以一旦貨币基金變成線上交易,解決了開戶的麻煩,規模很快就起來了。

從最初沒有多少規模,到上萬億的規模。

不過随着利率的降低,貨币基金的吸引力下降。

最近幾年,貨币基金規模的增長就大幅放緩了。

主動基金經理、固收+崛起

那之後呢?

固收+類品種,和主動基金開始崛起。

特别是明星基金經理的出現。

其實美股也經曆過類似的過程。當年美股主動基金經理,最出名的就是彼得林奇。

當時正好是80年代之後,美股曆史上最長的一輪牛市崛起。

彼得林奇參加了美股最出名的電視節目,廣告也鋪天蓋地。

個人管理規模也達到了當時單個基金經理管理的巅峰。

不過後來彼得林奇激流勇退,在自己收益最好的階段退休,留下了一段傳奇的經曆。

在彼得林奇之後,就很少有這麼出名的單個基金經理了。

國内也是正在經曆這個過程,最近幾年也有一些基金經理開始出圈了。

固收+類品種也是如此。

部分優秀的固收+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也有數百億。

明星基金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路徑:

因為有一個人格化的形象,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信任。

最近幾年,國内還是明星基金經理逐漸普及的階段。

頭部基金經理,未來管理規模會變大。甚至未來幾個頭部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最後達到幾千億規模。

分散配置,推動基金投顧崛起

不過當明星基金經理越來越多,管理規模變大,事情又會發生變化。

一方面,基金經理的數量,超過股票的數量。全市場七八千位基金經理,股票數量隻有三四千隻,挑選基金經理,難度不亞于挑選一隻股票。

另一方面,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越大,反而越難獲得超額收益。

因為規模和業績,有的時候是成反比的。

投資者逐漸發現,隻投資明星基金經理一個人,業績也不太穩定。

并且單個基金經理,也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2021年,離職跳槽的基金經理數量,也達到了曆史新高。如果基金經理離職,隻投資一個基金經理也會産生影響。

逐漸地,投資者就有了分散投資、資産配置的需求,需要投資一籃子的基金。

這個過程中,基金投顧就開始崛起了。

投顧天生就是一籃子的基金,減少了單個基金經理的風險。

同時一籃子的基金,也很友善做資産配置。

并且投顧會挖掘一些有投資能力、但目前規模還不太大的優秀基金經理。

基金投顧,解決了如何挑選基金、如何調倉、資産配置等問題。

穩定性、延續性比直接投資單個基金會好一些。

另外投顧還會有一些額外的服務,例如如何投資、如何止盈等。

因為增加了這些特點,投顧在美股後來逐漸崛起,投資者習慣通過投顧來投資基金。

投顧的規模,也超過了單個明星基金經理的規模,成為美股在90年代之後基金行業發展的主力之一。

頭部的投顧,最後規模達到了上萬億以上。

競争,降低投顧的整體費用

但是投顧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

也有的朋友問,如果投顧的數量,也有成百上千,那投顧豈不是也很難挑選?

到時候會不會出現「投顧的投顧」,無限套娃?

其實也不會的。

當投顧的數量越來越多之後,投顧彼此之間也會競争。

最後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

就逼着投顧去減少過程中的整體費用。

比如說壓低底層基金的管理費、降低投顧費。

投顧,最終推動指數基金發展

最後投顧的模式是啥呢?

參考現在的美股。

頭部的投顧,規模上萬億美元。

投顧費大約0.2%-0.5%/年。

底層以低成本指數基金為主,指數基金管理費0.1%以下。

部分投顧同時也是指數基金的發行方,這種情況下投顧費和底層基金的管理費合并。

這也推動美股的指數基金,在2018-2019年,超過了主動基金的規模。并且指數基金的規模增長還在繼續。

不過這個過程,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

總結

貨币基金的發展,讓基金賬戶普及。

主動基金、固收+等明星基金經理的出圈,讓投資者逐漸接受波動風險。

投資者對分散配置的需求,推動投顧的發展。

而投顧的競争,反過來降低了基金行業的整體費率,推動指數基金發展到上萬億以上。

循序漸進。

整個過程,美股用了40年(從70年代指數基金誕生開始)。

國内得益于網際網路的普及,這個過程估計20-30年就差不多了。咱們剛好能見證整個過程的演化。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溫馨提示:本文為市場資訊集合分析,相關資料來源于(包括但不限于:中國基金報、微網誌、資料寶等)著作權歸其作者所有。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不構成所涉證券買賣的具體建議,據此買賣,風險自負,本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