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軟體行業供需清單,釋放了西部數字經濟什麼信号?

一張軟體行業供需清單上,部分機構的 “解決方案征集”“搭建大資料應用分析平台”“醫療資訊化建設”“雙碳資料應用”“資料制造”等軟體業務需求被一一羅列出來;而軟體行業的企業則對外釋放了“企業服務智慧平台““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基層政府綜合應急智慧治理平台”等軟體産品供給資訊。一方有需求,另一方有供給,來自成都、重慶、西安三地的企業、政府部門及事業機關在這張軟體行業供需清單上釋出了針對軟體業務的供需資訊,希望用“市場之手”精準實作供需比對。

一張軟體行業供需清單,釋放了西部數字經濟什麼信号?

成都天府軟體園

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軟體合作洽談會(簡稱“軟洽會”)近日在成都舉行,這一屆軟洽會還召開了“區域協同發展專題會議”,四川省軟體行業協會現場釋出了一份《區域合作重點行業需求與軟體供給能力清單》(簡稱“供需清單”)。經過自主申報、專家評審等程式,本次釋出的與軟體行業相關的需求與供給清單各50條,共計100條行業供需資訊。

軟體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剛剛對外公布,軟體行業發展獲得國家頂層設計“加持”。上述供給清單涵蓋了成都、重慶、西安等地市場主體在軟體方面的供需資訊,區域合作信号明顯。在這背後,還透露了哪些西部數字經濟的新信号?

成都、重慶、西安企業“牽手”

在10餘個細分領域尋求合作

作為聚焦軟體行業區域合作的專題會議,在第十九屆軟洽會的“區域協同發展專題會議”上,四川省軟體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現場釋出了《區域合作重點行業需求與軟體供給能力清單》,釋放了目前成都、重慶、西安三地區域合作中涉及軟體行業的業務需求與産品供給資訊。

當天,“區域協同發展專題會議”活動主辦方的考量是,區域協同發展涉及多個層面,尤其是跨區域的産業協作,過去各地存在高度競争,如今各方對互利共赢形成了共識,面對同一個産業,實作優勢互補是下一步的趨勢。

紅星新聞記者梳理這份供需清單發現,清單上累計包含100條供需資訊,其中,需求資訊和供給資訊各占50條。整體來看,供需清單的絕大部分資訊來自成都市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領域企業,這也展現了本屆會議成都作為“東道主”的目的——通過一場會議,搭建資訊互通平台。此次釋出的100條供需資訊聚焦于區域合作重點行業,包括政務、教育、醫療、能源、文旅、應急、農業、環保、廣電等10餘個領域,而這些領域正在催生不同場景的軟體業務需求。

在需求主體上,除了相關企業有軟體業務需求外,部分政府部門和事業機關也釋出了軟體業務需求資訊。需求類别主要包括軟體産品及資訊化解決方案,規劃設計編制、産業鍊協作、市場管道拓展、項目建設等。軟體企業的産品供給類别以軟體産品資訊化解決方案、資訊技術服務為主。

供需清單上的成都企業既有上市企業,也有本土産業領域“熟面孔”企業。比如,四川久遠銀海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釋出了關于醫療行業的産品需求資訊,針對部分國産化需求的項目,需要通過采購國産化商業化資料庫來建構資料倉庫,滿足使用者資料分析需求;成都積微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釋出了“技術聯合攻關”需求,需求場景是搭建大資料應用分析平台,建構基于倉儲、加工、運輸、循環處置、供應鍊服務等業務的資料标準體系、提供多元度資料分析、自主查詢等功能應用,實作資料共享,打造智慧倉儲物流場景。

除了成都企業外,來自重慶、西安的企業也在供需清單上釋放了産業合作資訊。西安金訊通軟體技術有限公司釋出了“政府服務熱線系統”的供給資訊;重慶兩江新區軟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也釋出了産品供給資訊,提供數字化轉型、資料治理、資訊化規劃等專業服務。

“釋出供需清單,釋放最新的産業合作資訊,這種形式非常好,清單的資訊簡潔明了,解決了以往軟體需求方與供應方之間資訊屏障的問題,能夠加速推動優質企業之間的對接,推進産業鍊效能發揮。對于高校而言,也能夠通過對‘供需清單’的研究解讀,把握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為區域行業發展推送更為優秀的軟體人才。”當天的供需清單釋出現場,讓長期關注軟體業發展及軟體人才培養的重慶工程學院軟體學院副院長汪俊良印象深刻,“期待這樣的軟體産業供需清單以後能夠持續釋出,聚焦更多跨區域的産業合作訊息。”

國家頂層設計“加持”

軟體産業面臨全新發力點

此次行業供需清單納入重慶、西安兩地的企業資訊,釋放了一個明确的“信号”,有助于将省外企業的供需資訊及時傳遞給成都本地企業,催生行業間潛在的跨區域産業合作機遇。

而去年公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确指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促進軟體、網際網路、大資料等資訊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重點領域數字化發展,引領産業轉型更新。對成都和重慶企業而言,軟體産業協同發展尤為關鍵,在該領域持續發力,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赢的産業局面,能夠成為促進兩地數字經濟提質增效的一個推手。

一個更值得關注的“信号”是,作為國家産業發展頂層設計之一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将加快推動數字産業化,在此背景下,瞄準傳感器、量子資訊、網絡通信、內建電路、關鍵軟體、大資料、人工智能、區塊鍊、新材料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顯而易見,國家頂層設計對軟體業,尤其是“關鍵軟體”發展尤為重視。

“特别在目前的行業背景下,必須通過對基礎軟體、工業軟體的研究和開發,逐漸完成‘國産化’更新,擺脫技術上的依賴性,提高産業鍊供應鍊品質。” 汪俊良分析,針對資訊技術服務領域拓展、工業技術軟體化推廣、創新型軟體人才培養方面,國家的頂層設計為軟體産業提供了新的發力點。

實際上,在此之前,關于成渝兩地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軟體業發展已經引發業内廣泛關注。北京大學重慶大資料研究院副院長程飛去年底在成都參加一場大資料産業主題會議時表示,成渝地區目前缺少“數字能力驅動城市”,例如,在軟體開發行業上,成都與重慶兩地都表現出明顯的産業優勢,從崗位次元能夠發現,兩地在技術人才方面形成一定的優勢互補,可充分利用這種人才優勢上的互補,在軟體開發行業中尋求互相協調的差異化發展。對此,他建議,兩地在推動創新鍊與産業鍊融合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崗位及人才隊伍的差異進一步加強人才比對。

區域“産業合力”尚處于孕育期

人才培養須加強校企關聯

對成都、重慶、西安三地軟體企業而言,供需清單上的100條供需資訊無法涵蓋三地更大範圍的産業合作資訊。那麼,未來如何建構一個參與企業更多、産業協作更強、行業聚焦更廣的軟體産業跨區域合作機制?這或可成為三地軟體産業協同發展的新探索。畢竟,優質資源要素的跨區域配置能夠更好地建構一個地區的産業鍊、創新鍊和價值鍊,軟體産業間的“抱團發展”勝過“獨善其身”。

還有一個背景值得關注。目前,成都正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産業構成,據公開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1月-11月,成都市軟體産業新引進52個重大項目,簽約總投資達1271.8億元。和國内其他數字經濟發達城市相比,成都在産業規模、細分領域、技術創新等領域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優勢方面,随着目前國家政策的扶持、産業發展的戰略布局、特别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打造,能夠進一步促進成渝兩地形成産業合力,可以預見,兩地軟體産業的發展将迎來一個快速上升期,但劣勢不容忽視,與北、上、杭、深等城市相比,成渝目前的産業合力尚處于孕育期,各地軟體園、創業園的打造還需整體布局、通盤考慮,避免産能内耗,人才外流問題仍然存在,需要通過政策傾斜、薪資調整等,進一步增強本地軟體産業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汪俊良說。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還指出,協同推進資訊技術軟硬體産品産業化、規模化應用,加快內建适配和疊代優化,推動軟體産業做大做強,提升關鍵軟硬體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在汪俊良看來,軟體産業發展壯大,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成渝地區軟體産業領域企業應借助國家出台的數字經濟政策利好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通過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對接,進一步加大對軟體人才的培養力度,進而彙聚更多的優質人才,逐漸形成區域人才優勢,對于一些深耕軟體人才培養的高校而言,應通過對産業趨勢、行業技術的研究,繼續拓展與區域内優質企業的合作路徑,為雙城經濟圈發展打造更為優質的人才儲備池。”汪俊良說。

紅星新聞記者 宋嘉問

編輯 譚王雨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一張軟體行業供需清單,釋放了西部數字經濟什麼信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