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抗戰安丘市戰事

 除夕之戰

  1939 年2 月18 日(農曆臘月三十),駐安丘日軍中隊長高島糾集了200 多名日僞軍, 向安丘西南山區掃蕩,天黑前竄回安丘城,擺上酒宴,想過個“太平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一團追擊掃蕩之敵,見日軍逃回老窩,決定夜襲。安丘獨立營也趕來配合行動。深夜,部隊兵分兩路,一路包圍了城東門和大墩的東北角,另一路包圍了南關大門和大墩的其他三面。部隊進入陣地後,據點裡的敵人正在猜拳行令。四更時分,群衆大都放鞭炮“發紙馬”。這時戰鬥打響,整個縣城一片劈劈拍拍聲,日軍頓時亂作一團。高島從房裡慌忙跑出來,一頭跌倒在石崖下邊,腦袋碰破,鮮血直流。待他組織起人馬反撲時天已快亮,抗日部隊已迅速撤出戰鬥。這是一次政治攻勢,在群衆中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安丘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安丘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10 月第1 版, 第255頁)

  金線激戰

  1940 年4 月29 日晚,駐城東南金線村一帶的國民黨陸軍五一軍一一三師三三七旅六七四團一營的肖營長先後收到幾封“雞毛信”,信中說日軍次日掃蕩金線村。肖營長決定率部拼死抗擊,并馬上做好了戰鬥部署。30 日淩晨,由縣城、擔山開來的日僞軍300 餘人從北、西、南方向包圍了金線村。駐景芝、黃旗堡等地的數百名日僞軍陸續開至村西南埠和村北,用大炮轟擊金線村。高密、丈嶺等地的數百名日僞軍也從濰河東岸包圍上來。一營官兵用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擲彈筒等向敵人還擊,至上午9 時許,與敵人拼了個三進三出。10 時肖營長率衆突圍,犧牲官兵七八十人。日僞軍進村後,大肆燒殺搶掠,全村有7 名群衆被當場槍殺,十幾人被傷。這次激戰,日僞軍投入兵力千餘人, 被擊斃百餘人。之後,又兩次伏擊,斃敵50餘人,大滅了敵人威風。戰後,軍民同開追悼會,為殉難官兵分别立了刻有傳略的紀念碑。“斬倭殉仁”石碑尚存在金線村東南嶺上, 上面刻有56 位士兵的職務、姓名、年齡、籍貫等,年齡最小的19 歲,最大的47 歲,籍貫隸屬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浙江、湖北、甘肅、遼甯、熱河9 省。

  擂鼓山戰役

  此戰役亦稱唐王山戰役,以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三大山頭,綿延20 餘裡為主要戰場。1942年8 月20 日,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岡村甯次率獨立第五、第六混成旅團(1.5 萬餘人)及僞軍張步雲部共2 萬餘人包圍了移駐此地的魯蘇戰區總司令部及國民黨駐軍一一三師。國民黨部隊在總司令于學忠的指揮下英勇抵抗,兵力部署是:總部特務團600 餘人參加保衛總司令部的戰鬥;一一三師六七八團配合特務團在唐王山、虎眉山周圍與敵人作戰,六七四團駐守擂鼓山,牽制東、南兩面進攻的敵人;六七七團負責外圍作戰策應和增援。戰役一開始就極為激烈,日軍動用大炮幾百門、飛機十餘架,向各山頭輪番轟炸。激戰中于學忠被炮彈炸傷。下午5點,總部與師部撤離唐王山陣地,向東北方向突圍。堅守擂鼓山陣地的部隊打得很頑強,日軍3 次沖鋒均未得逞,在陣地前丢下近200 具屍體。戰至天黑,守禦擂鼓山的部隊也突出了重圍。戰役在方圓百餘裡的山區進行了5天5 夜,擊斃日僞軍400 餘人,國民黨駐軍傷亡300餘人,魯蘇戰區少将軍務處長兼高參張慶澍陣亡。

  城頂山戰役

  擂鼓山戰役之後,國民黨五一軍一一三師以城頂山為中心布置駐防,師司令部駐西南山區王家溝,魯蘇戰區的黨政分會、幹訓團和政治部也駐在本防區内,靠一一三師保衛,另有戰區挺進第二縱隊司令部及特務團等駐防山北崔岜峪一帶作外圍。1943年2 月17 日,日軍獨立第五、第六混成旅團及第七旅團一部,連同僞軍2.5萬餘人,在山東派遣軍第十二軍司令土橋一茨的指揮下,向城頂山發動了拉網式的大“掃蕩”,企圖消滅魯蘇戰區主力一一三師。國民黨駐軍總兵力不足萬人,戰役一開始就抵擋不住日軍的兇猛進攻。2 月20 日,厲文禮的“二縱”向南撤退,意在靠近一一三師。一一三師司令部及六七八團被困在城頂山下,戰鬥達白熱化,兩軍多次短兵相接,殺聲震天。六七八團團長率部奮力抗敵,不幸中彈身亡。次日,師部下令拼死突圍,部隊傷亡慘重。是役激戰6 天,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戰區政治部中将主任周複親率數十人的敢死隊沖殺于第一線, 不幸中彈身亡,同時陣亡的還有一一三師少将參謀長張植桴(字少舫)等。一一三師師長韓子乾和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被俘。此役共殲滅日僞軍千餘人,國民黨陣亡将士460 餘人,傷者及被俘者數量極大。經此戰役,魯蘇戰區主力五一軍元氣大傷,戰區機關也難以在山東立足。為儲存實力,戰區總部及所轄五一軍南撤至安徽和河南駐防,結束了魯蘇戰區在山東抗戰的局面。

  擊斃秦啟榮

  1943 年7 月,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魯蘇戰區挺進第三縱隊司令兼魯南辦事處主任秦啟榮率少數衛隊隊員及省黨部機關部分人員,由臨朐潛入安丘王家溝村,企圖托庇于僞厲文禮部,控制其殘部武裝,繼續反共反人民。秦系山東頑固勢力的代表,早在1939 年就制造了“太河慘案”等事件,殺害革命幹部數百人。

  為進一步開辟莒沂安根據地,打擊山東的反共核心,中共魯中軍區決定拔掉這個釘子。是年7 月24 日,魯中軍區一團在團長李福澤、政委王一平的率領下,由沂水縣箭灘出發,當晚包圍了秦部駐地王家溝。一營擔任主攻,很快打垮了國民黨省府機關,打傷、斃、俘敵人500 餘名,繳獲槍支、彈藥、電台等大量物資。因秦外出未歸,沒有抓獲。王家溝戰鬥後,秦率殘敵躲往辛莊子,受僞厲文禮部胡鼎三特務團保護。魯中一團得悉确切情報後,8 月6 日傍晚從沂水縣官莊出發,次日拂曉包圍了胡團團部所在地,先以偵察班為前導,捕獲敵人哨兵,接着二營發起主攻,其他連隊配合,很快攻入村内,激戰兩小時, 全殲守敵。在戰鬥中秦啟榮被擊斃,從其屍體上搜出銅制私章1枚、派克鋼筆和左輪手槍各1 支。

  大安山戰鬥

  大安山位于縣境西南部,為一制高點,在中共開辟的抗日根據地内。1943年9 月4 日上午,僞軍厲文禮部配合日軍共千餘人向該地進犯,妄圖控制這一帶,他們占領大安山頂後,留400 人固守,其餘傳回原防。魯中軍區主力團決定趁敵立足未穩,迅速前往, 給予有力打擊,以鞏固抗日根據地。下午,某團在當地群衆的配合下,向駐守大安山之敵發起進攻,激戰10 小時,将守敵擊潰,收複了陣地。戰鬥中,斃、傷敵僞80 餘名, 生俘僞軍百餘名;繳獲大炮1 門,輕機槍6 挺,步槍80 支,炮彈42 發,馬4 匹。

  (安丘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安丘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10 月第1 版, 第256頁)

  黃石闆坡反“掃蕩”

  1944 年4 月8 日,僞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厲文禮部胡鼎三特務團千餘人,于黎明前包圍了黃石闆坡村,先用炮火向村裡轟擊,然後發起進攻,陰謀摧垮這個僅百餘戶的抗日村莊并肆意搶掠。在村自衛團長李明和的指揮下,男女老少齊心協力,用僅有的300 多支土槍,同敵人展開了浴血奮戰。在村東南角,胡團先以猛烈的炮火轟擊,然後集中了大量的手榴彈,企圖炸毀圍牆,打開缺口。自衛團排長李金奎指揮團員進行了驚險的“反手榴彈戰”,把敵人扔過來的手榴彈又扔到敵群中去,敵人始終沒有攻進村。村其餘三面的戰鬥打得也很激烈。由于自衛團拼死抵抗,敵人未能前進一步。後來敵人用金錢收買,組織敢死隊硬沖,也未能沖進村去。戰鬥到10 點多鐘,敵人占領了北面的山頭,架起大炮向村内瘋狂轟炸,村西北角炮樓的火藥被敵炮擊中,燃起大火,敵人乘機沖進村。自衛團員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彈藥用完了,就用紅纓槍紮,用石頭砸,有的自衛團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中午,縣大隊趕來救援,敵人狼狽逃竄,走前燒毀房屋92 間, 共殺害民兵、群衆8 人,打傷22 人,抓走6 人。戰鬥中湧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自衛團員李桐,打死打傷敵人多名,其中打死僞團副1 名;李恩福掩護全村撤退,最後沖出; 李修榮等掩護十餘人安全突圍;民兵李雲茂在與敵肉搏中英勇獻身;自衛團員李景友衣服燒毀,光着膀子參加巷戰,掩護24 名群衆安全轉移;李文華、李勤來、李金華、李桐春、李桃春在激戰中英勇犧牲在圍牆頂上;70 多歲的村民李吉、李義海用拐杖與敵人搏鬥,直至犧牲。這次戰鬥,共斃傷敵60 餘人,打破了日僞軍南侵解放區的燒殺搶掠計劃。

  5 月19 日《大衆日報》以“黃石闆坡人人是好漢,土槍土炮抗擊千餘僞軍”為題作了詳細報道,稱此戰鬥“創造了群衆浴血苦戰,保衛家鄉的戰鬥範例”。省武委會獎給該村一面繡有“銅牆鐵壁”的錦旗,三地委、三軍分區獎給該村一面繡有“婦孺皆兵”的錦旗, 同時授予該村“民兵英模機關”稱号,縣委獎給該村11 支步槍和部分子彈、手榴彈。

  韓寺莊大捷

  1944 年5 月28 日黎明前,由濰縣進入安丘縣境的千餘名日僞軍,帶着迫擊炮和輕、重機槍,沿安(丘)召(忽)路向南進犯,企圖到岐山以南、以西方向的解放區“掃蕩”。駐王莊的魯中軍區一團一營和莒沂安大隊得到此消息後,立即兵分三路伏擊敵人:一路繞道登上了果山南坡,一路占領了長嶺一帶,另一路在韓寺莊埋伏下來,對日僞軍形成包圍。戰鬥于上午約11 時打響,僞軍被打得掉頭回竄,日軍先頭部隊也被打得暈頭轉向, 紛紛從山上退下來,逃到了韓寺莊以南的樹林裡,一排排炮彈在敵群裡爆炸,敵人慌作一團,扔下十幾具死屍,企圖奪路逃走。伏擊隊伍迎頭沖上去,展開了白刃戰,戰士們個個拼殺得渾身是血,有的刺刀拼彎了,有的受輕傷不下火線。周圍村的民兵和群衆趕來助戰,并組織擔架救護傷員。激戰中,一團二營急速趕來支援,敵人慌忙逃竄。戰鬥中共打死、打傷、俘虜日僞軍百餘名,繳獲槍炮彈藥一宗。這次戰鬥打擊了日僞軍的嚣張氣焰,打出了人民軍隊的威風,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人民的抗日鬥志。

  讨厲(文禮)戰役

  1943 年2 月,魯蘇戰區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被日軍俘虜後,宣布降日,日軍内田旅團授其“魯東和平建國軍司令”頭銜。之後,厲文禮部8000 餘人駐守安丘境内。厲為了加強安丘外圍守備,在夏坡一帶配備了其主力特務團等5 個團的兵力,另2 個團分布于縣東部、南部,随即修了以夏坡為中心的據點16 個,大肆屠殺抗日志士和群衆,積極為日軍效勞。魯中軍區為拔掉這顆毒釘,于1945年6 月5 日黃昏,集中5 個團及部分地方武裝萬餘人的優勢兵力,在萬餘民兵和群衆的支援下,向以夏坡為中心的據點發起了強大攻勢。

  “讨厲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于5 日夜發起總攻,目的奪取僞軍核心據點夏坡。先以主力部隊分路插入敵人縱深處,分别包圍了夏坡及其周圍主要據點,分割了敵防禦體系。并以部分主力擔任安丘方面的打援任務,其餘據點由地方武裝和民兵封鎖監視,然後,對各據點同時發動攻擊。經過一天兩夜的激烈戰鬥,打退了安丘城敵人的增援, 攻克了夏坡及周圍的16 個據點,斃傷僞軍400多名,俘虜2000餘人。9 日晚,八路軍3個團揮師北上,深入昌樂腹地作戰,一舉攻克鄌郚據點,消滅一部分日僞軍。次日主動撤出戰鬥。日軍忙從濰縣調遣機動部隊,糾集1700 餘人,于15 日晨分路重占夏坡據點, 妄圖頑抗。第二階段,魯中軍區4 個團的兵力,自17 日開始,分兵3 路,仍以夏坡為中心, 并向兩翼展開攻勢:西路一個團直逼臨朐城,連續攻克城郊東、西、南三面據點,斃傷、生俘日僞軍890 多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東路兩個團以突襲戰術直搗安丘、景芝之間守敵, 于石堆一帶殲滅厲僞十六團主力大半,并解放了景芝。厲部十團等1800 餘人在軍事壓力和政治影響下,由團長韓壽臣率領,在古城子反正起義。八路軍中路1 個團和當地縣區武裝部隊乘敵立足未穩,對夏坡實施重點圍困和連續襲擊,23日守敵被迫逃竄,夏坡徹底解放。第三階段,東路八路軍占領景芝鎮後,乘勝南下追擊。24 日一舉攻克伏留、臨浯兩個據點,25 日又向諸城西北的都吉台、石橋子一帶擴大戰果,至26 日晚全殲僞軍張步雲2 個團、1 個營,斃俘僞軍1700 餘人,使安丘解放區與諸、莒邊區連成一片。

  “讨厲戰役”自6 月5 日發動攻勢,至27 日結束,先後22 天,共斃傷、俘虜日僞軍7300 餘人,繳獲輕重機槍144 挺、小炮和迫擊炮24 門、長短槍4374 支、戰馬46 匹, 攻克據點60 餘處,解放村莊1214個,人口52 萬,解放了安丘以南、臨朐以東、景芝以西1700 平方公裡的地區,打垮了膠濟鐵路中段南側敵人的防禦體系,擴大了膠東、渤海和魯中各戰區的聯系,鞏固了抗日革命根據地。

  韓壽臣率部起義

  1937 年,韓壽臣以自衛隊為骨幹拉起了一支抗日隊伍。1938 年春,被厲文禮部第七總隊長王春和收編,韓任第七總隊第二大隊長。1939 年8 月,被魯蘇戰區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編為獨立第十團,韓任團長。1943 年2月,厲文禮公開降日,為籠絡韓壽臣,授韓以“魯東和平建國軍”副司令兼十團團長的官銜。1939 年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來安丘駐防抗日。為擴大抗日統一戰線,曾派代表與韓壽臣談判共同抗日事宜。同時中共黨組織派張俊千等十幾名黨員先後進入韓十團,向廣大士兵宣傳中共抗日救國的主張,在韓團内發展了40 多名黨員,建立了中共黨支部,擴大了黨在韓團中的影響, 得到了國民黨左派分子、該團政訓處主任張竹坡的支援。從此,韓與八路軍保持了較好的聯系。1943 年,抗日形勢有所好轉,韓為了儲存自己的勢力,曾派代表與中共談判, 表示“互不侵犯”。随着八路軍實力的日漸擴大和共産黨在韓十團内組織力量的發展, 1944 年春,中共黨組織命張俊千直接向韓壽臣攤牌,指出了隻有起義才是唯一的出路。最後,韓壽臣答應八路軍攻取夏坡後起義。1945 年6 月,“讨厲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 韓壽臣下了起義決心。起義前三天,魯中四軍分區副政委李耀文、敵工科長兼昌濰辦事處主任範筱文、敵工科幹事張世祥、聯絡科長張俊千在城南車戈莊國小與韓進行了最後一次談判,取得成功。23 日淩晨,韓壽臣帶領4 個營在古城子宣布起義,部隊直奔解放區,同時把其他3 個營也帶到了根據地,還有受其影響同時起義的特務團張立三營,共1800 餘名官兵。起義隊伍攜帶出各種槍支2000 餘支、戰馬300 餘匹,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彈藥。1945 年7 月15 日,在解放區沂水縣官莊村隆重舉行了授名、宣誓典禮,起義部隊被授予“山東軍區獨立第四旅”番号,韓壽臣任旅長,王芳任政治部主任,張俊千為副主任, 張竹坡為秘書處長。

  (安丘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安丘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10 月第1 版, 第257頁)

  淮安縣委遇難

  1945 年8 月,中共淮安縣委建立,陳克任縣委書記。縣委駐地景芝地處高密、諸城、安丘三縣交界處,情況極為複雜。在縣大隊成立之際,混進了一些僞頑散兵和土匪。原厲文禮部十六團中隊長孫松山混入了縣大隊,後縣大隊改編為山東軍區十團三營八連, 孫竊取了副排長職務。9 月初,他與該連的陳金祥、董志華等人利用出操之機策劃叛變。9 月13 日,他們又在一家酒店再次策劃了具體行動。對這一陰謀活動,淮安縣委沒有覺察。9 月15 日下午3 時許,擔任警衛縣機關的八連以孫松山為首開始了反革命武裝叛變。他們派人把住了縣委機關駐地景芝教堂大門,孫松山夥同董志華等用槍逼住八連的瞿副連長和王排長等,繳下他們的槍,并捆綁看押起來。随後,孫松山、趙鳳鳴、戴之聚等人持槍到教堂前院,抓捕參謀長巫景全和縣委書記陳克等。巫、陳毫無防備,均被突然綁架。由于孫松山一夥把住了教堂大門,封鎖了消息,放進不放出,緻使在教堂和前來教堂開會的同志無一幸免。被捕的有縣委書記陳克、十團參謀長巫景全、縣委組織部長劉銘、民政科長宋煥臣、專署征收員劉洪遠、縣警察局股長張玉恒、景芝區指導員曹尚潛和區長孟迪安、八連瞿副連長和文化幹事、王排長等20 餘人。當夜,孫松山等帶人、攜槍(長短槍40 餘支)竄逃安丘縣投敵,先把被捕的人員押到安丘城東五裡河村,第二天押進安丘城。後由國民黨安丘縣政府将陳克、巫景全、劉銘等幾名主要幹部解往濰縣交給厲文禮部,經中共黨組織多方營救無效,被捕的同志于是年冬在濰縣被敵人殘酷殺害。事件發生後,地委派秦昆到景芝任中共淮安縣委書記,并随派大批幹部,逐漸改變了淮安縣的局勢。首惡分子孫松山于1947 年被人民政府處決。

  呂家埠自衛戰

  淩河鎮呂家埠村地處汶河以南,東、南、西三面靠山,隻有北面是平原。1945年夏坡解放後,八路軍工作組幫助呂家埠成立了民兵隊和自衛團,發動群衆,拿起槍杆子, 保衛勝利果實。這時,敵人常來騷擾破壞,搶糧搶東西。呂家埠人民警惕性很高,他們白天積極生産,晚上站崗放哨,敵人幾次小型偷襲都遭到了迎頭痛擊。被趕跑的國民黨淩河鎮鎮長孫士新不甘心失敗,勾結國民黨張天佐部孫玉田團和“還鄉團”頭子孫元富部1400 多人,于1946 年農曆八月十三日淩晨,偷偷把呂家埠包圍,然後發動猛烈攻擊。呂家埠的民兵、群衆聽到槍聲後迅速集合起來,在民兵隊長呂克彥的帶領下,分兵把口, 以步槍13 支、子彈300 發、擡槍6 支、土炮28支、手槍6 支、手榴彈48 個的微弱兵力, 同全部日械裝備的敵人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争。在戰鬥中,全村的老人、婦女、兒童齊動手裝藥,救護傷員,修築工事,敵人兩次沖鋒都遭到了慘敗。呂克彥一面指揮民兵殺敵, 一面掩護群衆轉移,他們邊打邊撤,退到村西北角的一個院内,憑借院牆阻擊敵人,敵人往院裡扔手榴彈,民兵們眼疾手快,迅速拾起來反投向敵人,子彈打光了,就用磚頭打、石頭砸。敵人發現民兵沒有子彈了,叫嚷着要呂克彥帶領民兵投降,呂克彥憤怒地大罵敵人,後不幸中彈犧牲。孫玉田指揮敵人刨牆,指導員王同芳發現後,指揮大家上刺刀, 拿起棍棒、鐵鍁、紅纓槍、二齒子等武器沖了出去,同敵人展開了肉搏戰。王同芳用槍托打死一個敵人後壯烈犧牲。民兵班長呂樂三負傷後,将最後兩顆手榴彈投向敵群自己也英勇犧牲。60多歲的婦女呂江氏手持菜刀,猛砍匪徒,直至殉難,雙手仍然緊握着那把沾滿敵人鮮血的菜刀。由于衆寡懸殊,呂家埠群衆損失慘重,房屋大都被燒毀,财物被搶掠一空,20餘名民兵、自衛隊員和群衆被殺害,100 多名青壯年被抓走,但敵人也被打死幾十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