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問禮老子”可信嗎?簡述圍繞《老子》這部著作的衆多謎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大器晚成”“和光同塵”“天長地久”“自知之明”等人們熟悉的成語皆出自于《老子》。《老子》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的代表,千年來與之媲美的恐怕隻有孔子的《論語》。

“孔子問禮老子”可信嗎?簡述圍繞《老子》這部著作的衆多謎題

《〈老子〉:回歸于“道”》[日]神冢淑子 著 張葹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在清末以西方學科系統分析整理中國古代哲學時,學者們發現《老子》中有着濃厚的哲學本體論的思想,其探索層面也并非隻流連于現實世界,而是在追求萬事萬物的終極真理。這種對于真相、真理的深刻思考,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源。黑格爾的《哲學曆史》、馬克斯·韋伯的《儒教與道教》中對《老子》有着高度的評價。迄今為止《老子》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其中作為根本的“道”被直譯成“DAO”,這個單詞已經成為歐美國家通用的名詞。

曆史上人們對《老子》進行了多種多樣的解讀。有從形而上學的角度關注《老子》思想的解讀,有的将《老子》闡述為宗教原則,有的則從養生思想的角度來解讀,還有從政治方面或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解讀。近些年,很多人嘗試将《老子》置于現代社會中,試着從環境、社會、經濟等各個現代性沖突中尋找古人的智慧。然而,圍繞着《老子》還有很多謎題未解開,它的編著者是誰?生活在哪個年代?我們現在看到的《老子》與古人看到的是一樣的版本麼?這些問題尚在曆史中顯得模糊。日本文化學者、名古屋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神冢淑子以一本小冊《〈老子〉:回歸于“道”》為讀者簡述圍繞着《老子》這部著作周邊的各種疑問。

提到老子其人,通常人們會以《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基礎,作為老子生平的闡述,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關老子的内容叙述了三件事情:第一,老子的故鄉、姓名和官職。第二,孔子問禮于老子。第三,老子離開都城時在關所遇見尹喜,尹喜請求老子著書留念。這三件事讓老子的一生頗為傳奇,一個智者的形象躍然紙上,然而對于這些内容神冢淑子卻覺得疑點頗多。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對于孔子問禮于老子的質疑,禮是儒家最為注重的價值核心,但老子的學問恰恰是對于禮的消解。

在《老子》第三十八章中寫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是老子對于禮的尖銳批判。還有《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在書中通過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而對人類文明作出警告。儒家思想認為,人們為了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必須以血緣來維護人倫道德規範,而老子卻反駁了這些觀點。可見老子的思想有着天然的反儒家、反禮的理念,是以孔子向老子問禮,這本身就有違兩人的思想核心。從《老子》對于孟子提倡的“仁義”的批判中,也可見老子著書的年代儒家思想頗為盛行,是思想界的主流,是以至少要将老子的生活年代推到戰國時期。《史記》中還記載了老子之孫,按年齡推算,老子應該是生活在孔子所在年代之後的人物。那一幕令人感動的中國曆史上兩個偉大思想家的相遇,可能隻是美好的想象而已。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列舉了另外兩種老子有可能的身世,一說是楚國智者老萊子很有可能是老子,他著有與道家相關的《書十五篇》,且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為了躲避戰亂而隐居在楚地。另一說是周朝的太史儋,他管理着周朝的法令、禮制和曆史記錄,他是秦獻公時期的人,曾預言了秦國的未來。司馬遷在老子的列傳中還記載了多種可能,可見他對于老子的身世也沒有什麼确信的資料,隻能确定的是老子是個隐士。

《老子》這部著作的誕生,神冢淑子從現有文本的原版來進行倒推研究。唐代易州龍興觀的《道德經》碑,建立于唐中宗時期,是現今為止儲存最完好的《道德經》石碑。其正面刻有《道德經》上篇“道經”,背面刻有下篇“德經”。在馬王堆的帛書《老子》出土之前,是世上最古老的《老子》文本。神冢淑子通過對“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句話的考究發現,易州龍興觀的版本并非是當時僅有的版本,在其他通行的版本中,這句話被記載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雖然作者通過種種對比并沒有确定這兩個版本的出現時代及使用情況,究竟哪個才是最初的版本?這些問題随着1973年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帛書及1993年郭店一号墓中出土的竹簡中為讀者解開了曆史疑惑。

這兩座墓穴中出土的《老子》,将這本書的誕生還原到了漢代以前的戰國時期。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分為秦末漢初時的甲本和漢惠帝劉盈時的乙本,這兩種版本都分為了兩篇,與現在通行的《老子》相比,上下篇的順序剛好相反,“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内容上與現在的《老子》大緻相同,很多隻是在用字上有些許不同。前面說到的“疏而不漏”與“疏而不失”的差異,在帛書《老子》乙本的記載上明确的寫着“疏而不失”,這也是現在新的字典與教材中修正這句俗語的來源。

書中一部分解答了有關《老子》一書的誕生及流變過程中産生的各種問題,嘗試在不多的曆史材料中縷清思路。書中另一部分則對《老子》内容中“道”的解讀,“道”的了解,“道”的運用等方面進行作品解讀,希望通過作品反映出千年以前老子的思想。作為專研中國古代哲學的神冢淑子教授,她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也是希望通過最簡單最幹練的語言将《老子》推薦給日本的讀者。在21世紀的迷茫中,人們重提《老子》的思想,在中國和日本的書店中有各種學者對于《老子》的闡述,也有各種版本的《老子》。神冢淑子思考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需要《老子》,或許在“道”的線索之中人們可以找到解決現代性問題的思路,從《老子》中找尋治愈我們身心的話語,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

原标題:“孔子問禮老子”可信嗎

文/洪宇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