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再次通過社交平台對時下汽車圈的部分言論“開炮”,而這次的目标則是團車,一家在美股上市的汽車交易服務平台。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在今年1月6日正式宣布進入造車領域,成為國内新勢力大軍的一員。

此次李想是通過轉發一條博文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是騙子。同時他還強調,居然還有人可以毫無廉恥地把這種觀點對外公開講出來,真是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
而李想轉發的原博文則是來自國内一汽車媒體對團車CEO聞偉的采訪,其中有不少關于團車自身造車的優勢以及對時下新勢力的看法。
根據原博文内容顯示,團車決定造車的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而聞偉表示這個團隊可以承擔包括産品規劃、工程開發、智能駕駛在内的幾乎所有造車流程,且具有20多年的造車經驗。不止于此,這個團隊還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也可以做5萬元以下的車,包括商用車、物流車。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團隊的造車周期能做到在18-24個月内,而目前國内廠家則是需要36個月。
結合原博文得出,聞偉對自家的造車團隊給出了高度的評價,幾乎無所不能。另外根據資訊顯示,該團隊已經擁有半成品車型,而團車的第一款車将會從這些半成品車型中選一款,定價會在10萬元-20萬元之間,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開啟預售。
至于造車的資金和預算,聞偉透露目前感興趣的投資方不少,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也可以成為解決方案之一;并且根據團車的測算,把一款車做到量産所需要的資金僅為當下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比如牛創拿到5億美金,團車可能是他的十分之一。
截圖來源于李想轉發的原博文
針對李想的質疑,團車方面目前還未作出回應。不過,這已經不是李想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或者社交平台對行業的部分觀點和産品進行吐槽。
而關于此次李想炮轟團車造車事件的後續進展,筆者也會持續關注。不過從該博文所反映出的團車造車理念和初衷,難免會讓人産生質疑。即便電動車的造車門檻比傳統内燃機時代要低,但也還是對相關技術和資金有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幾年國内新勢力大軍中,PPT造車也不在少數。那麼團車選擇造車是否如李想所言,或許在今年下半年便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