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有着靈活的身手和矯健的身姿,其重量在30-50斤左右,體長為1.5米,有着非常出色的耐力,一天内可奔馳十餘公裡,因而它們盯上的獵物很少能逃脫魔爪。再加上狼對環境的洞察,因而在捕獵上更是事半功倍。
然而,狼作為兇殘無比且懂得團隊捕獵的猛獸,卻被猞猁壓上一頭。在同一聚集地内,狼群的發展必将萎靡,這讓人很是不解。要知道猞猁的個頭小,且獨來獨往,如何能讓全球範圍内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聞風喪膽?
但事實上,猞猁卻被稱為“殺狼機器”, 即便狼群懂得合力養育幼崽,捕獵上也講究團體協作,可依舊免不了被猞猁長期打壓的厄運,這是怎麼回事?

01、猞猁特性
猞猁是一種中型貓科動物,其外觀上和家養的貓咪相似,但個頭要大上一些,是以猞猁民間也被稱為“大野貓”,它們的個頭普遍在85-105cm,體重在20-30斤,尾巴短小,四肢較長,毛發為灰褐色,看上去“人畜無害”。
猞猁體型偏小,歸類為貓亞科動物,而猞猁又分為3類,如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歐亞猞猁。在這3類猞猁中,歐亞猞猁戰鬥力最強,為貓亞科中的戰力天花闆,因而狹義猞猁指的就是歐亞猞猁,為貓亞科的戰力天花闆。
猞猁作為一種十分兇殘的猛獸,是叢林中優秀的獵食者,聽覺系統靈活,幾十米外鼠類的動靜都被它盡收耳底。不過它除了捕捉小型動物外,也會抓捕狍子等中大型動物。
每當捕捉獵物時,猞猁都會利用周圍環境當做掩體,潛伏在獵物可能出現的區域,等目标現身後,猞猁就會突然襲擊,并利用尖銳的大爪子、牙齒以及強健的下巴捕獵,進而将獵物殺死。
相比狼群外,猞猁擁有出色的彈跳和爬樹能力,因而狼群的團體作戰很難對猞猁起作用。但凡遇到危險,猞猁就可爬到樹上。而如今,歐亞森林中已很少出現大型獵食者,因而猞猁成為森林中的無冕之王。
02、猞猁為何被稱為“殺狼機器”
在歐亞森林中,猞猁和狼群是一對生死冤家,因兩者間在生态鍊中屬競争關系,兩者的獵物基本相似,因而在同一片區域内,殺死對手可增加自己存活的機率,是以狼和猞猁見面時必然會展開獵殺,以消滅對手,提高自己的存活率。
然而,猞猁的體型較小,面對成年狼很難勝出,是以猞猁通常是不會主動和成年狼交戰,遇到狼群也會躲避。因而,聰明的猞猁就選擇狼崽作為下手的目标,盡可能減少狼群的規模。
而猞猁被稱為“殺狼機器”,其實還源于白俄羅斯動物學家的一項研究。
學者們在1997-12017年這一期間,對納利博基森林中的猞猁和狼群進行觀察記錄,發現猞猁分布密度逐漸增多,而狼崽存活率持續降低。
如1999-2011年,猞猁分布密度為0.45隻/平方公裡,而狼崽存活率為70%;2012-2015年時,猞猁密度為1.5隻/平方公裡,狼崽存活率為37%;2016-2017年,猞猁密度為2-5隻/平方公裡,狼崽存活率降至4%。反而,猞猁的幼崽存活率卻為80%左右。
從上述資料可見,猞猁在長達20年裡對狼群幼崽的獵殺,使得狼群幾乎“斷子絕孫”,很難壯大發展。而從跟蹤記錄來看,學者們記錄了16起猞猁獵殺狼隻的行動,其中5隻成年狼也被猞猁獵殺。
而為了避免被猞猁獵殺,狼群曾先後進行3次調整。第一次是将狼崽産在灌木叢旁,并對狼窩改良,但仍無法避免被獵殺的厄運;第二次是狼将狼崽産在洞穴中,并守住洞口,讓猞猁無法靠近。不過成年狼外出覓食時,猞猁就會趁機偷襲殺死狼崽。
最後,狼群隻能無奈離開森林,畢竟猞猁不敢走出森林,沒有了爬樹技能,猞猁的死亡率大大增加。可森林外沒有食物,狼群隻能再次回歸森林,并改變生存模式,将狼群幼崽集中起來看護,且分批次狩獵,避免猞猁的襲擊,這才擺脫狼幼崽無法長大的厄運。
03、護娃大戰中猞猁勝出
面對猞猁對狼崽的獵殺,狼群并非無動于衷,也展開了對猞猁的捕殺和對其食物的搶奪。學者曾觀察到4次狼群襲擊猞猁的行動,一是獵殺猞猁和其幼崽,二是搶奪食物。
不過狼群雖然能打劫到食物,卻很難獵殺猞猁和其幼崽,畢竟猞猁有爬樹的技能,且其基本不會走出森林。而猞猁在住所的選擇上也十分隐秘,且每個住所會建造3-4個洞穴,以便猞猁藏身。
而除了睡覺外,其他時間猞猁幼崽幾乎在樹上活動,就算狼發現對方也無動于衷。
此外,學者還發現,公猞猁也會幫助猞猁母子,為其守護并為母子提供食物。而公猞猁的個頭明顯更大,攻擊力更強,可很好的威懾狼隻。
正因如此,在狼和猞猁的護崽大戰中,猞猁以絕對的優勢赢得護崽大戰,讓狼群聞風喪膽。但如果正面對敵,猞猁并非成年公狼的對手,這足以說明猞猁的智慧和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