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被西安那些奇奇怪怪的街名忽悠過嗎?

來源:老妖帶你吃西安

哪個散片給我說的五味十字是賣調料的!哪個二球給我說的灑金橋遍地有黃金!哪個碎崽兒給我說西羊市有羊了!哪個哈慫給我說的雞市拐有雞了!哪個壞人的給我說草場坡是放馬的!哪個二百五告訴我炮房街是賣軍火的!朱雀路木有朱雀,炭市街不是賣炭的!冰窖巷夏天還是很熱!甜水井的水我嘗了,不是甜的!都是騙子!!!

你是否被這些地名忽悠過?這些地方的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你知道嗎?

五味什字:元《長安志圖》将今南廣濟街稱為藥市街。清《西安府圖》将南廣濟街南部稱作五味什字。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裡藥業彙集,曾有藻露堂、複元成、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中藥分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1928年于此街今第六中學東院(當時原楊虎城公館“可園”處)成立西安市政府。1966年曾名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複原名。

灑金橋:街東系今西安城建城原點。據《鹹甯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東側為隋楊興村,民國時尚有隋文帝和唐太宗赦命保護的楊興村古槐。清《長安縣志》稱:此街位于唐含光門街。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因古槐下有隋唐建城時遷出鄉民回城祭祖的鐵香爐,明代改為鐵爐坊。葛先生說據《唐書》記載,唐玄宗曾在附近的金水橋灑金錢讓官員拾取,得名灑金橋。1966年曾稱前衛路,1972年恢複為現名。屬回漢民族共居區。

西羊市街東臨北院門,西臨北廣濟街,東西長400多米。它是西安城内一條傳統的曆史古街,具有600多年曆史,元朝時即已形成,最早叫羊市,以進行羊隻和羊 肉交易為主。目前西羊市已經形成了東段旅遊服務商業,西段原住居民、原真生活區的格局。居民以回族居民為主,有着濃郁的伊斯蘭文化傳統。

雞市拐:要想說清原因,就得追溯到古代了。今天的雞市拐,在明清時期,位于東郭城内,是東關正街的東段。它的确切位置,應該就是東關正街向北轉入更衣前坊(今更新街南段)的岔口處的一小片區域。名稱的來由,相傳是清朝時周邊許多養雞的生意人把雞、雞蛋拿到這個地方來售賣,時間久了,逐漸形成了較為集中的市場,被人們用兒化音喚作“雞兒市”。“雞兒市”也就是後來雞市拐名稱的雛形。那“拐”又是從何說起呢?原來,在明清、民國直到解放後的很長的時間裡,西安城的東門外并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是一條筆直大道。那時,雞市拐附近是一塊高地,東門外朝東的大路,到了這裡就順着地勢朝北拐彎了,這條朝北的路,叫作更衣前坊和更衣後坊。而作為東關正街的東段,“雞兒市”恰好處于東關正街向路北更衣前坊轉彎的拐口位置,正因為此,是以時間久了,“雞兒市”便被人們形象地叫做成“雞市拐”。

草場坡:唐時為長安官馬草場。宋人張禮《遊城南記》記載“在永樂坊,即橫崗之第五爻也,今謂之草場坡”。元代駱天骧《類編長安志》 載“在朱雀門外,乃舊之草市,有坡故曰草場坡。”若由此推斷,草場坡一名,宋元已有。關于草市,有資料顯示,北宋時,長安城郊草場坡一帶有“草市”,但草市大概是屬于集市性質的市場,不一定就是賣草的。而西安地名專家葛慧老人表示,據他研究,草場很可能是唐代就有,占據永樂坊裡一塊區域,但可能還不叫這名字。當時,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住在附近的官員們出行多要靠它,而馬匹所需的飼料補給就從草市而來。葛老先生把它形象地比作是古時候的“加油站、加氣站”。到了明清時期,如今的草場坡附近屬于農村,編制為南關社下轄的一個村,這在清嘉慶年間《鹹甯縣志》裡有展現,隻是名稱稍有差異,記為“草廠坡村”。《明清西安詞典》中介紹,所謂南關社,又叫南關倉,原來是積糧避荒的倉庫,清朝中後期演變成配合管理的鄉村基層組織。

炮房街:居住在這條街上的老人講,明清時期這裡幾乎家家都以手工搓鞭炮撚子(引信)、糊火柴盒謀生,全家男女老幼齊上陣,有商人将鞭炮撚子、紙卷的炮身運到别處裝火藥,“炮房街”是以而得名。

朱雀路: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命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宇文恺修建新都城,宇文恺在經過精心測量選址,在原隋都城大興城東南方向設計新都城,就是以後的長安城。長安城采用左右對稱的設計。設計為内外兩城。内城為皇城,正南門為朱雀門,相當于北京紫禁城的天安門。正南門所對的中軸線大街就為朱雀大街。現在所留存的城牆遺址包圍的為明朝長安城。與唐朝長安的中軸線并不是一條線。但是由于唐長安城氣勢宏大,朱雀大街作為長安城的主要幹道,其作用與名稱影響甚遠,并一直留存到現在。

冰窖巷:因為明代秦藩王宮和清代滿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溝道,冬季鑿冰儲入,周圍鋪墊鋸木等隔熱物質,以備夏季取冰消暑。

炭市街: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隻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并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幹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甜水井街:宋《長安志》記載:唐代門内大街稱含光門街,街側有鴻胪寺和鴻胪客館(即唐政府的外交部和國飯店),晚唐曾有四千餘名外賓滞留此處。元《類編長安志》:元代稱含光街。明代為含光坊(今含光路一帶)。清康熙年間是以處井水甘甜得名甜水井街。1966年曾改為前衛路南段,1972年恢複原名。

來返西安市防疫政策查詢

關注【三秦觀點】微信公衆号

首頁聊天對話框回複“防疫”

即可查詢到最新出行防疫政策

請大家互相轉告!

西安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