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北韓半島長津湖地區,随着昏黃的夕陽緩緩落下,天地間最後一絲溫暖的氣息就這樣消失了,整個北韓又被刺骨的寒氣籠罩着。看着太陽降落,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下令準備休息。
就在他們放下武器,全身心地沉浸在享用食物的喜悅中時,遠處突然傳來了一聲嘹亮的軍号聲,緊接着,出現了一幕令在場美軍士兵終身難忘的畫面:原本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猛然站起了無數身着青灰色軍裝的戰士,扛着長槍就向他們沖過來,仔細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穿着單薄的膠底鞋,因為低溫被凍得身體僵硬,行動遲緩,但是依然在努力向前沖鋒。

可想而知,美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1.3萬餘人,這就是著名的長津湖戰役。其實,史密斯也不是沒有想到過埋伏的情況,但這一疑慮隻在他腦海中存在了一秒,就被他完全打消了。
在日低溫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北韓,他手下的士兵都被凍得手腳青紫,手中的槍凍得梆硬,一摸就能粘住,強行甩開就得掉一層肉,在這裡潛伏十分鐘都不可能,要完成埋伏的計劃就得提前完成部署,至少潛伏兩天,簡直是天方夜譚。
長津湖戰役中,美軍部隊大受打擊,但志願軍也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戰場比任何一場戰役都慘烈,無數人參與了這次埋伏任務,但在沖鋒号響起之時再也沒能站起來,永遠以潛伏的姿勢沉睡在了異國他鄉。還有一部分人幸運地保住了生命,但是也造成了終身難以治療的疾病,這其中就有周全弟。
周全弟是志願軍26軍77師231團1營2連的一名普通戰士,在這場戰役中,年僅十五歲的他失去了四肢,對于當時的他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據他後來回憶講述:那時長津湖地區的氣溫是五十年來最低的時候,許多北方的同志都受不了,更不用想那些南方來的戰士是如何忍受的了,潛伏任務看似簡單,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其艱難程度一點也不亞于與敵人拼搏厮殺。
有的戰士親眼看着戰友的生命一點一點消逝卻無能為力,他們在冰天雪地中被凍成了一座座冰雕。戰士們身上的幹糧早已被凍成了鐵塊,咬一口都崩牙,隻能以雪充饑。終于等到沖鋒号響起,其他人都迫不及待地沖了出去,可自己的身體卻不聽腦袋使喚,無論如何都站不起來……時光境遷,但提到往事的周全弟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說話間泣不成聲。
戰争結束後,戰友們發現沒了周全弟的身影,傳回去尋找,此刻的他已經被凍得不省人事了,探到鼻尖尚存一絲氣息,急忙将他擡到了戰地醫院。此時的他沒有打任何麻藥也感覺不到疼痛,手被凍到腐爛,盡管醫生馬上對他進行了全力救治,但還是沒能保住他的四肢。
昏迷了整整七天的周全弟一醒來發現自己的四肢全都沒了,頓時覺得生活無望了,難掩心中悲傷,放聲大哭。看着往日活潑開朗、被戰友們稱作“小鬼”的周全弟現如今喪失了生的希望,院長于心不忍,将自己珍愛的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放在了他的床頭,讓護士陪伴他的時候讀給他聽。
書中保爾·柯察金的事迹深深地打動了周全弟,保爾身殘志堅,自己為什麼不能像他一樣勇敢堅強地活着?思及至此,他開始重新振作,練習沒有四肢如何生活自理,用斷臂穿衣吃飯,每每有人熱心地上前幫忙,都被他堅定地拒絕了,他堅信自己能夠完成,這樣勵志的行為受到了許多人的贊賞。
一晃七十年過去了,那個曾經稚嫩的少年也已到了遲暮之年,如今戰争已經結束,祖國大地一片祥和,經濟日益繁榮,國家日益強大,這位昔日英勇作戰的老戰士也能夠安享晚年,在陽光明媚的下午推着輪椅車逛逛公園,曬曬太陽,聽聽世間的歡聲笑語,欣賞花朵魚池。
正因為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經曆過那段刻骨銘心的戰鬥,是以更加珍惜這樣平靜而美好的生活。可在夜幕降臨後,他還是經常會回想起長津湖戰場的景象,在那裡他留有遺憾,那就是沖鋒号響起時,自己沒能站起來沖上前去完成任務。
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直到現在還有着作為戰士為人民、為國家奉獻的意識,實在值得尊敬。雖然老人家心有遺憾,但在我們看來,當年的他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要不是他們舍生取義的英勇行為,哪有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更沒有我們如今的和平生活,我們将永遠感恩像周全弟老先生一樣為中國人民無私奉獻的戰士們,永遠緬懷那些為國犧牲的先烈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書上永遠記載着你們光輝的成就和貢獻,中國人民不會忘記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