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詩聖杜甫一首《詠懷古迹》,短短幾十字就道盡了昭君一生的坎坷與悲戚。

漢元帝僅憑畫師的畫像就判定昭君相貌醜陋,遂将她嫁與匈奴以鞏固邦交;可歎昭君那優美動聽的琵琶音律,隻能彈奏胡曲,曲中分明藏有哀怨,死後也僅在荒郊上留一座青墳。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昭君出塞的典故家喻戶曉,那麼這位為國犧牲的女子,匈奴是如何對待她的?她又是否真的如詩中所說充滿悲怨?

這一切我們都可以從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中找到真相。

深宮“怨”

公元前54年,王嫱出生于南郡的一戶平民之家,雖然家境一般,但父母也是老來得子,因而對這個小女兒很是寵愛。

“峨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随着年齡的增長,昭君出落得越發美麗,才貌雙全的她聲名遠揚,當地的官紳聽聞其美貌,便想方設法将其送入皇宮。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顔師古《漢書注》 引應劭曰:“郡國獻女未禦見,須命于掖庭,故曰待诏。”公元前38年,16歲的昭君入掖庭,成為漢元帝的選妃。

據傳聞,漢元帝後宮妃嫔衆多,無法親見,選妃時隻讓畫師呈上畫像,根據畫像決定寵幸與否,是以宮人皆賄賂畫師,以求畫師将自己畫得好看一些。

而昭君一身傲骨,獨不肯行賄賂之事,是以呈給漢元帝的她的畫像,不僅不及昭君美貌的十分之一,甚至還被進行了醜化。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後漢書》記載:“(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久居深宮不得召見,又加之昭君樣貌才氣樣樣出衆,自然成了衆多妃嫔針對的對象。 就在昭君以為自己要在這樣的陰郁中度過一生時,她卻迎來了一生中最大的轉機。

昭君出塞

漢元帝在位之初,正是西漢強盛之時,此時西漢勢力漸強而匈奴勢力漸弱。

竟甯元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第三次來長安觐見天子,以盡藩臣之禮,鞏固兩國邦交。也是在這次宴會上,呼韓邪自請為婿,求取西漢公主。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漢元帝哪裡肯舍得自己的女兒去往胡地那樣的荒涼之地,遂将“醜陋”的王昭君賜給呼韓邪。

而當昭君面聖時,漢元帝見其美貌,驚奇不已;又見其舉止優雅,心裡忍不住哀歎。另一邊,呼韓邪對于這樣一位美麗的未婚妻自然也是十分滿意,同時還許下了永保邊塞安甯的承諾。

去往匈奴的途中,昭君行至塞外,看着一望無際的沙漠,感受着刺骨的寒風,她此去遠離家鄉,歸期未定,不禁悲從中來,忍不住撫起了琵琶,其音律優美動聽,琴聲悲戚蒼涼,就連天空中飛翔的大雁都忘記了擺動的翅膀,一隻隻落在了塞外的平沙之上。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和親“明妃”

昭君到達匈奴以後,被稱為甯胡阏氏,她并沒有像其他的和親公主那樣,生活凄慘,而是得到了胡人的愛戴和敬仰。

昭君和他的第一任丈夫呼韓邪共同生活了三年,兩人生了一個兒子。三年後,即建始二年,呼韓邪去世,昭君給漢帝上書,請求回歸家鄉。但漢朝皇帝卻令昭君“從胡俗”,繼續留在胡地。

看到歸國無望,無奈之下,昭君又依照胡俗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于。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身為一個傳統的漢人,在夫死後從其子,這對昭君來說,确實是不小的精神折磨,飽受思鄉之苦不說,還要面對倫理綱常的折磨,昭君身為一名女子,為了家國大義能做到如此地步,讓人敬佩又令人心酸。

昭君嫁給複株累單于後,兩人年紀相仿,能聊的話題也多了起來,從某種層面來講,對這位遠離家鄉的女子也算是一種慰藉。

婚後二人育有兩女,生活也算和睦,隻是十一年後,複株累單于去世,兩人的相伴也到此為止。昭君整日郁郁寡歡,不到兩年的時間,她就随夫君去了。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壁畫揭示的真相

雖然昭君到匈奴不過十幾年時間,但是她對兩族的貢獻不可不提。

昭君和親,結束了漢匈長達百年的戰争,為兩族百姓争取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同時也為匈奴帶去了先進的漢朝技術,促進了兩方的文化交流,實作了文化繁榮,匈奴也是以向更文明的社會發展。

對于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和親公主,百姓們對她自然是十分感恩戴德。在《王昭君變文》中有這樣的記載:“單于是日親臨哭,莫舍須臾守看喪。……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也。”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昭君出殡當日,場面非常之浩大,單于親自到場追悼并大哭,在場的衙官拿刀劃自己的臉,衆多百姓們悲至深處,紛紛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也許很難了解,百姓官員們愛戴昭君,但為何要以近乎“自殘”的方式來祭奠她?是不是《王昭君變文》作為文學創作,有誇張的成分?

其實這一切,我們都可以從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中找到答案。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敦煌158号窟的壁畫名叫做:“各國王子舉哀圖”,這幅畫描繪的是當時各部族哀悼佛祖釋迦牟尼的畫面,可以看到畫面中幾個胡人或是以刀劃臉,或是以刀割耳,抑或是将刀插向自己的胸口。

事實上,這是胡人殡葬的一種習俗,并且是最進階别的,而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祭奠昭君,足以證明昭君在胡人百姓們心中的地位。

是以說,通過這幅畫,再加上《王昭君變文》中對昭君喪葬儀式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胡人對昭君的态度,他們以最高的禮節對待昭君,很難讓人不動容。

匈奴子民如何看待王昭君?莫高窟的一幅壁畫揭示真相,令人動容

一位女子為了守護兩國和平,離開家人,遠嫁異國他鄉,她在這樣的處境中承受的不隻是思鄉之苦,還有兩地文化和習俗差異的折磨。

可以說,昭君的美并沒有給她帶來好運氣,但是這樣一位有着家國抱負的女子卻憑一己之力實作了兩國多年的和平,胡人對昭君的禮儀讓人動容,而這位和親公主的民族氣節更是讓人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