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相傳九黎族擅長鍛鐵,擁有同時代先進的金屬武器的生産技術,但卻被黃帝帶着族人用石制武器打敗。

在上古先民的墓穴中出土的遺骸,常常有身高超過兩米的巨人。讓我們不禁想象到強壯兇猛的勇士,在鼓聲中捕獵猛獸的情景。這些曆史記載和考古發現,在向我們傳遞着某些遠古時代的曆史資訊。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人們都知道先秦時期華夏大地是舉國尚武,武功強盛遠勝唐漢。但其中古遠的夏朝和商朝,由于史料不如後代豐富,曆史的細節,比如當時的軍事制度、通常作戰時的軍隊規模,對于一般人則不甚了了。今天我們且對這段遠古時代的軍事曆史的細節作一番探索。

一、先秦的軍事制度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夏朝和商朝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制。

在談到古代的民兵制度時,史學家呂思勉說了如下一段話:“天下統一,不但用不着全體皆兵,即一部分人當兵,亦覺其過剩。偶爾用兵,為顧恤民力起見,多用罪人及降服的異族。”

誠如其所說,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是在秦漢統一全國之後才逐漸廢除的。一直到後來漢光武帝。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官。七年,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全民皆兵制度才正式退出全國範圍的曆史。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這一點變化影響深遠,而在史學上,後代的人也常常是以對戰争史産生誤讀。

比如在漢朝之後的未實行全民兵制的朝代裡,在編軍人數量常常不過是舉國人口的1%左右。與之形成對比,如三國時期偏居一偶的蜀漢政權,實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全國90萬人口的情況下,武侯北伐時光是出征的兵力就達到10萬人。中國周邊的遊牧國家,在編軍人數量有時會達到總人口的一半。

如此,在全民皆兵的軍事制度下,隻出動少數精銳部隊作戰和舉國之兵傾巢而出,在人數上便會有極大的落差。有的人在閱讀史料時,因為此種落差,而以為是史料記載不确。比如商纣王以70萬軍隊阻擋武王,便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其實不然。

是以我們談論上古軍事史時,非常有必要注意到全民兵制這一點。在這樣的朝代裡,群眾平時參與生産,一旦受到軍事動員,又可以随時變成士兵,跟随由貴族士人組成的核心部隊出征(軍隊主要以車兵和步兵組成,民兵常作為步兵跟随作戰。),具有很高的動員潛力。其雖然也經常以小規模體量出征,但是這體量絕對不能說是其動員能力的極限。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二、夏商的軍事規模

厘清了軍事制度差異帶來的動員能力差異問題,我們接下來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看夏朝和商朝的軍事,分别是,動員兵力的最高紀錄和正常作戰的兵力數量。

首先是正常作戰,也就是在未大規模動員民兵時的常備兵力。由于商朝儲存的史料較多,以商朝時的最高軍事機關師計算。今天的人考據一師的規模,郭沫若、江鴻等學者認為一師為一萬人;呂思勉、陳恩林等學者認為是三千人;還有學者認為沒有固定的數量,而是以作戰目标而定。我認為最後一種說法更加可信,但通常一師應在三千人左右,天子征伐以六師建制,合六師一萬多人的規模。一般的戰争便是以此少量的高度武裝的精銳部隊作戰。

故《公羊傳》記載:“二千五百人稱師,天子六師。”

《白虎通義·三軍篇》說:“雖有萬人,猶謙讓,自以為不足,故複加二千人。”

這是正常作戰的兵力規模。

而夏商記載的最高用兵規模,出現在周代商的戰争中,《史記·周本紀》說:牧野之戰,纣發卒七十萬人,以拒武王。對于這一人數,近代以來有人認為過于龐大,遠超當時通常的戰争規模。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關于這一點首先要看商朝後期的可動員人力。

呂思勉統計當時人口規模說:“《司馬法》以終十為同,同方百裡,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裡。…計其人數,則一同七千五百,一封七萬五千,一畿七十五萬。《孫子·用間篇》說:‘内外騷動,殆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都是本此以立說。”

全民皆兵的軍事體制下,如此的人口規模,當面臨存亡之際,動員起數十萬軍隊是完全有可能的。是以這一數字不能說誇張。

是以,我們可以估計出,商朝之時,正常的作戰兵力,通常在一萬人左右。動員兵力的最高紀錄,在商朝末期已經能達到數十萬人的規模。夏朝的軍隊規模史書上未有詳細記載,應相對地少于商朝兵力數量。

三、君臨天下的軍隊

雖然全民皆兵制下,軍事動員能力超過現代人的想象,但規模臃腫的部隊在作戰效果上也未必具有效率。是以我們考察夏商的戰争,會發現在一些最重要的大戰中,克敵制勝的一方,軍隊規模往往并不龐大。

如商湯伐夏桀,《呂氏春秋》記載,商軍有戰車70輛,必死之士6000人。(夏軍作為天子之國的軍隊,數量未見記載,如果以武王和商纣的軍力對比推算,夏軍兵力為9~10萬。)兩軍相遇于鳴條之野,其時雷雨大作,商軍奮勇力戰,擊敗了夏軍。

如武王伐纣,《史記》記載,周武王軍中有虎贲三千,戰車三百輛,甲士四萬五千人。這支軍隊在牧野之戰中,擊潰了商纣王七十萬大軍。

先秦時期,中國戰鬥規模一般有多大?夏商朝代更替戰僅需數千人?

由以上二則古史紀錄,便可知在夏商時期君臨天下所需要的軍隊規模。

其餘,諸如對内諸侯國的戰争和對外作戰,由于對手相對弱小,是以所動用的軍隊人數也相應的少得多。這類史料在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較多,比如在蔔辭中記載的較大的戰争,武丁時期對羌方一役,出征士兵為13000人。但最常見的是3000人規模的出兵數量。

總結上文可以得出,在夏朝時期,一支數千到一萬人左右的軍隊,已經有機會打赢朝代更替的戰争。到了商朝末年,這種規模的戰争參戰方至少需要有四五萬的兵力,但一般的征戰,出兵數量維持在數千至萬餘人之間。

文/大飛

參考資料:

1、《夏商西周軍事制度概述》,黃樸民

2、《中國通史 第九章兵制》,呂思勉

3、《史記卷二 夏本紀》

4、《史記卷三 殷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