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叔孫通在曆史上争議較大,司馬遷稱他為“漢家儒宗”,他的學生們稱他為“聖人”,而北宋起他又被認為是趨炎附勢的小人,甚至有人說秦國二世而亡,就是因為他的一句話。

高祖七年,叔孫通完成禮儀制定後,被劉邦任命為太常,賜黃金五百斤。叔孫通乘機向劉邦推薦他的學生們,這些學生都被劉邦任命為郎官,叔孫通又将五百斤黃金全部分給諸生,于是大家很高興,說:“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不過,後人對“聖人”叔孫通大多不感冒,司馬光說他“器小”,導緻“先王之禮淪沒”,王安石譏笑諸生“貪君賜”,洪亮吉說秦二世而亡,“實亡于叔孫通一言”,蔡東藩更是嘲笑叔孫通“贻譏後世”。

那麼,叔孫通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多次背主的人,何以被稱作“聖人”?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後人對叔孫通的評價呢?

多次背主的叔孫通,被曲阜儒生罵作馬屁精

叔孫通在秦二世時期,被征為待诏博士,幾年後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在趙高的欺瞞下,直到義軍攻破陳郡,胡亥才得知實情。昏庸的胡亥此時化作了一個掩耳盜鈴之徒,他一聽到大臣們建議出兵圍剿就發怒。

叔孫通見狀,說:“事情沒那麼嚴重,現在天下安定,上有明君,下有法令,哪有什麼造反,不過是一些雞鳴狗盜之徒罷了,隻要地方官出手抓捕就行了,不值得大驚小怪。”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秦二世高興了,他下令将認為有造反發生的官員一律下獄,将認為隻是盜賊鬧事的官員一律獎賞,叔孫通被獎勵二十匹絲綢,還被任命為博士。結果散朝後,叔孫通摸摸後腦勺,拔腿逃出鹹陽,投了項梁。這就是有人說叔孫通一言亡秦的理由。

此後,項梁戰死,叔孫通就該投項梁的上司楚懷王,楚懷王被項羽“搬家”後,叔孫通又服務于項羽。後來劉邦攻破彭城,叔孫通又投了劉邦。

多年後,叔孫通修訂禮儀,到曲阜招聘儒生,有兩位儒生拒絕應召,他們諷刺叔孫通說: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你靠谄媚發家,主人換了一個又一個,跟你一起搞不合時宜的禮儀,簡直是玷污我的名節,滾!

修定禮法是叔孫通一生的高光時刻

光靠拍馬谄媚,肯定不能被司馬遷推崇為“儒宗”,叔孫通最大的貢獻,就在于為劉邦修訂了禮法。

古代的禮法與今天的儀禮與法律概念完全不同,古代禮與法密不可分,是維護古代統治秩序的根本大法,其地位類似于今天的憲法,是以很重要。

我們知道,禮法起源于西周,但秦朝自商鞅變法後,禮法作為維護宗法制的工具,已經被淘汰。是以,秦統一後,禮法衰亡失傳。

叔孫通的貢獻就在于禮法的傳承,而禮法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以,司馬遷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号。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

不過,叔孫通的禮法不是簡單的複古,他認為,自三皇五帝開始,禮法就各不相同,孔子也曾對三代禮法做過修訂,是以他力主以“簡易”為原則,參照古法,重新制定了一套漢代禮法。

經過兩年的努力,叔孫通的朝會禮儀,在長樂宮落成典禮上啟用,并獲得了巨大成功,劉邦高興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叔孫通提攜學生就發生在這件事之後。

此後,叔孫通又受命,重新制定了朝拜、祭祀等各種禮法典儀。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聖人”還是“投機分子”,叔孫通的是非論

學生們稱贊叔孫通是“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王安石則作詩唱反調:“馬上成功不喜文,叔孫綿蕞擅經綸。諸生可笑貪君賜,便許當時作聖人。”

學生們的理由是叔孫通識時務,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有智慧,是以他是聖人。

這話的背景是,當年一幫學生跟在叔孫通身後,叔孫通一個都不推薦,反而向劉邦推薦“大猾”之徒(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學生們氣得直罵叔孫通。叔孫通對此作了解釋:

“漢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諸生甯能鬥乎?故先言斬将搴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如今是打天下的時候,漢王需要的是勇士,你們誰行?老實呆着,将來我會有讓你們出頭的日子。果然,天下統一後重新制定禮法,他們都走向了前台。這就是學生們,說叔孫通“知當世要務”的原因。

可是識要務就是聖人嗎?顯然他們的話過于浮誇,王安石幹脆說,這幫吹鼓手,無非是因為得了叔孫通的好處,便四處唱贊歌!

要我說,這就是人性的通病,喜歡一個人就誇得像朵花,不喜歡一個人就往死裡整。叔孫通被稱作聖人,顯然誇大得太離譜!識時務頂多說他有智慧,有智慧就是聖人的話,這世上得有多少聖人?

說叔孫通靠谄媚起家,不斷換主,道德虧損,這個說法也過于迂腐,誰說一定要跟沒落的勢力陪葬,才算得上道德君子?

為何後世的儒家士族,對叔孫通多有貶損呢?儒家思想變味了!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鄙儒”與“儒宗”,站在儒學岔道上的叔孫通

面對曲阜儒生的指責,叔孫通笑着說:“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

你們真是“鄙儒”,不懂得時變!什麼叫時變?就是環境改變,環境改變了,人就要與時俱進,以适應變化,而不是死守教條,否則就是“鄙儒”,讓人看不起!

用在叔孫通身上,比如秦朝皇帝混賬,天下大亂,秦法不合時宜,就該滅亡,認識不到這一點,妄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天時,甚至死守道德,與暴秦同存亡,那就是“鄙儒”!

劉邦打天下時,禮法不重要,就要學會潛伏,不要争強好勝添亂,給皇帝推薦适用的人才,這才叫識時務。

沒有一層不變的天時,也沒有一層不變的禮法,三皇五帝的社會結構和當今差别太大,不能照搬,孔子也曾經修改三代禮法,以适應社會,叔孫通重新修訂漢朝禮法,難道不是識時務的與時俱進?是以司馬光指責他導緻古法的淪沒,是毫無道理的!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其實,漢朝的儒學跟孔子的儒家思想差别很大,儒家思想的發展,有其進步意義,但是也帶來一些弊端,比如學術的迂腐和思想的僵化。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國之後,儒家好以道德的大帽子壓人,動不動以道德立場評判别人的言行,完全不顧環境的變遷。比如忠君,逐漸發展成迂腐的單向效忠,禁锢了後人的民主思想。

西漢是儒家思想的岔路口,儒學與政治的聯姻,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包容性與活躍度,對叔孫通的審視,其實就是從兩個不同角度觀察到的不同結果。

以我們今天的視角,看待對叔孫通的批判者,他們就是“鄙儒”!

以我們今天的視角,看待稱叔孫通為聖人者,他們其實也是“鄙儒”!

叔孫通多次背主,為什麼還有人稱他為“聖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