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揚州廣播電視台拍攝的《走進北京》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剪輯獎,講述了清朝乾隆時期北京"春泰班"祝乾隆皇帝生日快樂的故事。影片中百分之三十四的場景都與揚州有關,位于古城深處的蘇斯街,可以很好地反映揚州戲曲文化的悠久曆史。
東連丁街蘇星街,西臨江路,是一條寬約3米,東西向長200多米的老街。動人的名字"蘇星"起源于清朝康遷時期。當時,歌聲柔和、優雅的歌聲是《昆曲》的官方主打劇。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曹玉華告訴《新聞女孩》,揚州當時經濟非常發達,很多鹽商特别喜歡昆曲,願意花大價錢投資。由于靠近鹽商聚居地,這條原本不起眼的街道逐漸繁榮起來,吸引了許多蘇州昆曲藝術家,蘇星街就是以得名,揚州也成為昆曲的第二故鄉。
清代揚州人李鬥在《揚州畫》中寫道:"城蘇唱老浪塘街,梨園總局也。每個班級進城,在老郎堂前祈禱,名列名。"所謂梨園總局,相當于現在的戲曲協會,當時全國隻有兩個城市設有梨園總局,一個在蘇州,一個在揚州蘇星街。慧斑在進入北京之前,正是在這裡相遇再出發,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揚州戲曲藝術的繁榮。時間悄然流逝,如今的蘇星街已經沒有與戲曲相關的建築遺迹,但走在老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特色壁畫:平劇的傳統劇目《挑一輛手推車》,頗具中國風的戲曲面貌......充滿藝術文化氣息。

在溫暖的冬日陽光下,走在蘇唱街的歇腳點,也發現了很多驚喜。蘇星街26号是一家不起眼的鐘表店,店主陸超是鐘表收藏家,賀揚州的老品牌——瓊華的手感有着獨一無二的表達。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瓊花表廠,在21世紀初正式告别曆史舞台。陸超一共收集了30多種瓊華表,技術、可比性都很好。陸超介紹,1980年,瓊華手表可以賣45元一塊,而他的工資隻有32元5個月,是以當時一塊瓊花表,可以算是奢侈品。
現在的生活條件很好,買手表并不罕見,但這些老式手表的滴答作響讓人感覺像是回到了那段寶貴的舊時光。在蘇茜街西段,建于1928年的揚州衛浴,也承載着揚州幾代人民的回憶。附近居民說,揚州衛生間一年四季都很忙,老人特别喜歡來這裡,我們聊聊天、見面,很享受。而很多揚州人在田野裡回來,都不得不來到揚州上廁所,可以說這是一種對家的懷舊,是一種回憶。
除了蘇星街,花都彙《我的城市》城市記憶博物館的藏品,也能給我們一幅揚州戲曲發展的清晰畫面。在紀念館中,記者看到不少揚州戲曲藝術相關藏品,其中兩本是清代古籍,記錄了一些揚州流行戲曲。《我的城市》老闆陳健介紹,這兩本古籍的内容,一是告誡世人,惡之惡,公益善行,更直白;
自清乾隆55周年以來,四個回族班來到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族藝術家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一些戲劇、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當地的民間曲調,經過不斷的交流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一部平劇。平劇在全國範圍内播出,影響非常廣泛,有"民族劇"之稱,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健介紹,"四名丹"第一位梅蘭芳大師,是楊台地區,他是第一個把民族戲劇帶出國藝的大家。考究的着裝,細膩溫柔的歌聲,梅蘭芳創新的平劇美拍藝術,不僅巅峰的中國戲曲和整個中國戲曲藝術,更跻身世界三大演出體系之列,讓世人欣賞。在陳健的收藏中,有一部1946年出版的《戲劇》,是梅蘭芳大師親自撰寫的,内容也比較詳細,既有戲曲的介紹,也有名人的介紹。陳健的其他藏品有百餘部歌劇手稿,時間跨度長,内容相當豐富。像民國時期的手稿一樣,反映了當時民間藝術家的日常創作,口語化比較沉重。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陳健的收藏不斷增長,他越來越喜歡揚州的本土文化。陳健介紹,揚州因為清朝的鹽商,帶來了戲曲的繁榮,後來到了民國時期,揚州繼承并傳播了豐富的戲曲文化,再是新中國成立後,又有了新的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土地上,開出了絢麗的花朵,讓大家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魅力。是以他也一直癡迷于歌劇素材的收集。
蘇星街有記憶,陳健的市記憶堂也有記憶,當記憶與記憶相遇、融合時,帶給我們更深的靈魂是震撼和感動的。揚州胡同故事衆多,揚州文化之路無窮無盡,作為接班人,我們必須傳承,守護這些珍貴的回憶。
源|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編輯|王一琴, 羅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