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扬州广播电视台拍摄的《走进北京》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讲述了清朝乾隆时期北京"春泰班"祝乾隆皇帝生日快乐的故事。影片中百分之三十四的场景都与扬州有关,位于古城深处的苏斯街,可以很好地反映扬州戏曲文化的悠久历史。
东连丁街苏星街,西临江路,是一条宽约3米,东西向长200多米的老街。动人的名字"苏星"起源于清朝康迁时期。当时,歌声柔和、优雅的歌声是《昆曲》的官方主打剧。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玉华告诉《新闻女孩》,扬州当时经济非常发达,很多盐商特别喜欢昆曲,愿意花大价钱投资。由于靠近盐商聚居地,这条原本不起眼的街道逐渐繁荣起来,吸引了许多苏州昆曲艺术家,苏星街就因此得名,扬州也成为昆曲的第二故乡。
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中写道:"城苏唱老浪塘街,梨园总局也。每个班级进城,在老郎堂前祈祷,名列名。"所谓梨园总局,相当于现在的戏曲协会,当时全国只有两个城市设有梨园总局,一个在苏州,一个在扬州苏星街。慧斑在进入北京之前,正是在这里相遇再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扬州戏曲艺术的繁荣。时间悄然流逝,如今的苏星街已经没有与戏曲相关的建筑遗迹,但走在老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特色壁画:京剧的传统剧目《挑一辆手推车》,颇具中国风的戏曲面貌......充满艺术文化气息。

在温暖的冬日阳光下,走在苏唱街的歇脚点,也发现了很多惊喜。苏星街26号是一家不起眼的钟表店,店主陆超是钟表收藏家,贺扬州的老品牌——琼华的手感有着独一无二的表达。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琼花表厂,在21世纪初正式告别历史舞台。陆超一共收集了30多种琼华表,技术、可比性都很好。陆超介绍,1980年,琼华手表可以卖45元一块,而他的工资只有32元5个月,所以当时一块琼花表,可以算是奢侈品。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买手表并不罕见,但这些老式手表的滴答作响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那段宝贵的旧时光。在苏茜街西段,建于1928年的扬州卫浴,也承载着扬州几代人民的回忆。附近居民说,扬州卫生间一年四季都很忙,老人特别喜欢来这里,我们聊聊天、见面,很享受。而很多扬州人在田野里回来,都不得不来到扬州上厕所,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家的怀旧,是一种回忆。
除了苏星街,花都汇《我的城市》城市记忆博物馆的藏品,也能给我们一幅扬州戏曲发展的清晰画面。在纪念馆中,记者看到不少扬州戏曲艺术相关藏品,其中两本是清代古籍,记录了一些扬州流行戏曲。《我的城市》老板陈健介绍,这两本古籍的内容,一是告诫世人,恶之恶,公益善行,更直白;
自清乾隆55周年以来,四个回族班来到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族艺术家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一些戏剧、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当地的民间曲调,经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部京剧。京剧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影响非常广泛,有"民族剧"之称,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健介绍,"四名丹"第一位梅兰芳大师,是杨台地区,他是第一个把民族戏剧带出国艺的大家。考究的着装,细腻温柔的歌声,梅兰芳创新的京剧美拍艺术,不仅巅峰的中国戏曲和整个中国戏曲艺术,更跻身世界三大演出体系之列,让世人欣赏。在陈健的收藏中,有一部1946年出版的《戏剧》,是梅兰芳大师亲自撰写的,内容也比较详细,既有戏曲的介绍,也有名人的介绍。陈健的其他藏品有百余部歌剧手稿,时间跨度长,内容相当丰富。像民国时期的手稿一样,反映了当时民间艺术家的日常创作,口语化比较沉重。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陈健的收藏不断增长,他越来越喜欢扬州的本土文化。陈健介绍,扬州因为清朝的盐商,带来了戏曲的繁荣,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扬州继承并传播了丰富的戏曲文化,再是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了新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土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让大家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所以他也一直痴迷于歌剧素材的收集。
苏星街有记忆,陈健的市记忆堂也有记忆,当记忆与记忆相遇、融合时,带给我们更深的灵魂是震撼和感动的。扬州胡同故事众多,扬州文化之路无穷无尽,作为接班人,我们必须传承,守护这些珍贵的回忆。
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王一琴, 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