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永濟市融媒體中心 官方釋出平台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特邀藝評人: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

唐代開元年間所鑄之黃河鐵牛雕塑群,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裡外蒲津渡。它以其體量、構造及造型的巨大張力予我以震撼!其單體與群體的組合營造了一個凜然的藝術氣場。

黃河自西北而下,浩蕩東流,古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黃河渡口,據記載,黃河東西各四尊鐵牛,用作拉連橫跨兩岸鐵索浮橋,同時也是鎮橋之寶。歲月滄桑,黃河改道,雕塑被覆掩。沉睡千年之後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蒲津渡遺址考古隊挖掘出四尊鐵牛。每尊鐵牛旁都有一個牽牛鐵人,謂之“力士”,其體積之宏、分量之重、鐵質之優、造型之妙、工藝之精以及其科學與藝術相輔相成,實屬曠世之奇!它對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橋梁架設、冶煉鑄造以及黃河地理變遷等都提供了素材。它是我國造橋史上的奇迹,也是雕塑史上的奇葩。它的雄渾氣象、意态風韻、寫實手法、裝飾風格等都令人回味品評,每思必有所得。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其主要有二:

一、唐代寫實雕塑除了秉承漢代雄渾厚重之風與秦代裝飾性寫實之風外,更大程度上吸收了西方寫實技法。這種以生理結構為基礎的意象形寫實,其内在的張力具體而充盈,這對我曾提出的八大風格論是一個補充。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二、中國雕塑藝術與實用科技的完美結合并不罕見,黃河鐵牛雕塑群是一個典範。

對于眼前的黃河鐵牛,以謝赫六法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和“經營位置”等傳統畫論概念來形容是頗為恰當的。頭與身體構成的勢态、比例關系,凸顯雄、渾、厚、重氣勢,不拘于細節的生理寫實,外輪廓的脊線有如大地山巒起伏,體态渾渾然,拙中見力的四肢和回轉的牛尾組成了巨峰般厚實而凝重的主體造型,形成一個與地核相吸的牢固整體,牛氣襲人。這是“氣韻生動”之所在,是由雕塑的意象所散發的氣場。這裡所塑造的牛的體量是相對體量而不是絕對體量,所謂“相對體量”是指通過對牛的各部位的誇張構成,形成“以大觀小”的視覺想象,通過體量結構對比所形成的張力予人以“富瞻雄偉”的氣象。它是東方宇宙觀,具體說是天、地、人同一,集萬象于一體的表現意念。在蒲州任過職的清人周景柱在《蒲州府志》中對黃河鐵牛的描述有:“牛隻壯碩,阙狀雄特。所謂一進制大武,此實稱之。觀其矯角、昂首、體蹲而力屃,足以任重,足以勵猛。堅足以抵,強足以距。其目似怒,其耳如聕。其處有度,其伏甚固。”此當可作我們了解牛之造型本旨之補充。

對“氣韻生動”的“韻”,徐複觀《中國藝術精神》中曾解釋道:“韻當是在人倫鑒識上所用的重要概念,他指的是一個人的情調、個性,有清遠、通達、放曠之美,而這種美是流注于人的形象之間,從形象中可以看得出來的。”黃河鐵牛中四個策牛人的體态的扭動與回旋,與牛之間的關系展現了起承轉合的互動,這種互動所産生的韻律生發出韻味,它是“力拔山兮”之雄健美的烘托,是以柔美而映襯剛性的匠心獨運。周景柱的描述中有:“自牛之外,有柱,有山,并鐵為之。牛各有牧,或作先牽,或作回叱,其面目意色,各宛肖發……”這四尊鐵人,姿态各異,氣足神完。在骨骼、肌肉的刻畫方面,手法獨特。各部位骨點與肌肉表現結實、準确。在結構關系上骨肉相連,筋脈通暢,血性彌漫,真氣盈盈。由此我們聯想起顔體的用筆骨法,這種生理結構的身骨與雕塑家的塑造之骨力相結合,情理融融,鐵骨铮铮。它正是雕塑構造中“力”之奧妙所在。

我曾提出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代表的裝飾性寫實風格。這種裝飾性寫實的表征在于線與面、線與體之間交相輝映。其線不僅是形體的簡約表現,更是适合視覺和諧及審美期望的表現。中國古代雕塑中的線充滿了神秘、祥和的圖騰色彩。它與繪畫中的裝飾如出一轍。細分析黃河鐵牛體段的皺折和流線,它是具有這種裝飾性特征,恰如唐代韓滉的《五牛圖》。黃河鐵牛在大型塑造上取漢代雄渾寫意之象,融秦代裝飾寫實之風,形成樸茂、生動、雄渾、神秘的氣穆,在隐在的造型中充分把握了生理結構寫實的技巧,構成堅實的體而洋溢着原始生命力,這得益于唐代文化交流。梁思成先生指出:“盛唐之世(公元七世紀)與西域關系尤密,凡亞洲西部,印度,波斯乃至拜占庭帝國,皆與往還。通商大道,海陸并進;學子西遊,絡繹不絕。中西交通,大為發達。其間或為武功之伸張,或為信使之往還,或為學子之玄願,或為商人之謀利,其影響于中國文化者至重。即以雕塑而論,其變遷已極顯著矣。”由此可見,黃河鐵牛的寫實性較之秦俑更加接近西方寫實傳統,與中國佛教造像中的韋陀、力士造像遙相呼應,同屬一脈,這一理路應當成為中國傳統雕塑寫實風格中的另一個代表範疇。這種中西融彙之中的寫實以其深厚的多元性文化而透發出形式交錯的意味,展現出創造的魅力。

黃河鐵牛的價值也在于它将雕塑藝術與建橋科技相結合。我們在西漢《長信宮燈》中可以窺見古代藝人如何結合人物造型和青銅鑄造技藝處理排煙和調光的功能;在雲岡昙曜五窟之十七窟主尊造像中感受古代匠人利用雕刻菩薩托舉大佛手臂巧妙處理重心問題。黃河鐵牛雕塑群則将浩大的建橋工程與雕塑藝術巧妙聯系起來,是力與美的聯姻,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浮橋鎮橋采用雕塑牛,具有文化寓意。《易經》雲“牛為坤,坤為土,土勝水”,以土寓意治理黃河泛濫,鑄牛以鎮,表達了古代人們美好的願望。另外,如此大規模鑄鐵工程,顯示了唐代的鑄鐵技術,據說兩岸鐵牛、鐵人等耗鐵一百六十萬斤,占當時全國鐵年産量的五分之四,可見唐代具有建立如此重大工程的能力,也顯示了國家意志和時代精神。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中記載唐玄宗主持朝廷廷議授意重修蒲津渡河橋:“橋自後魏迄唐初,皆橫百丈,連艦千艘,少見辄更,歲費不訾,于是開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議,乃鑄牛、人、山、柱,夾維兩岸,久成固矣。”這段記載充分顯示了黃河鐵牛雕塑群是國家工程,無論是鑄造和雕塑,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準。從四位策牛人的服飾來看,可知分别是維人、蒙人、藏人、漢人。顯示了大唐盛世、八方來賀的理念。

另外,黃河鐵牛雕塑群的布局龐大而别緻,極具創造性。牛之間的距離分别長達十米多,可以推算當時橋的寬幅。每頭牛下有六根鐵柱,入地深達丈餘,牛的底部與人、山、柱有縱橫相連,形成整體,牢不可拔。布陣上。每個牛前面都有力士,四組之間,互為呼應,正應了中國傳統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人與牛、牛與牛、人與人是一組會意、神通、互相開合呼應的和諧體。這在造型的整體安排上是一個不易處理的難點。

最後想要重申的是,我曾經将中國傳統雕塑風格大緻分為八種風格類型:原始樸拙意象風、商代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式誇張風和民間樸素表現風。在考察了蒲津渡唐開元鐵牛雕塑群後,我覺得這組雕塑群所展示的美學風格與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有一定的重合之處,又有一定的延展,它是對八大風格論的一個必要補充。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黃河鐵牛的價值還在于它激發我們對中國雕塑價值的再思考。有關滋生、流變、演化;有關形、神、氣、韻、勢;有關文化符号的标志性;有關審美與實用、藝術與科學……

黃河鐵牛的價值更在于啟示我們對中國古代雕塑遺産的研究,其着眼點不僅限于宗教石窟、寺廟、皇陵墓道、陪葬,在寬泛而廣闊的民間造物與工程中同樣存在着豐富的研究資源。

(來源:央視網)

【藝評】吳為山:黃河大鐵牛

建設中國北方美麗宜居山水城市

建設黃河流域高品質轉型發展先行區

建設國家休閑旅遊度假區

建設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

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建設全國軌道交通和機電制造産業集聚區

加快轉型發展 打造“一城五區”

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永濟篇章努力奮鬥

運城網信備案C00033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