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在某乎被問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前一段時間,在分析2021年手機銷量的時候,發現海軍水軍黑粉混戰中,有一個有意思的事,世界銷量第一的手機品牌,是三星,華為和小米都曾經階段性第二,iPhone13出來後,蘋果是第二,然後是一堆中國品牌拼刺刀。

如果按照國家排名呢?

中國品牌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

電動車市場也是類似,特斯拉雖然牛逼,但中國電動車品牌加起來,對特斯拉也是碾壓級别的(其實比亞迪算上混動隻比國内銷量,也是超越特斯拉的)。

乘聯會資料,2021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總量達到了331.2萬輛,同比增長181.0%;零售量達到了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其中,12月的新能源乘用車批發月銷達到50.5萬輛,同比增長138.9%,環比增長17.8%;零售銷量達到47.5萬輛,同比增長128.8%,環比增長25.4%。

12月份單月新能源車滲透率21.34%,環比+1.39pct;全年新能源車滲透率15.7%,同比+9.7pct。

新能源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勢不可擋了。

這300多萬輛新能源車中,絕大多數是國産品牌。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這就有意思了,為什麼中國的品牌做的這麼多?大部分品牌的銷量都還不錯?

原因很簡單,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已經足以支撐起中國品牌多元化健康競争發展。

但是,消費者選擇一個進口大品牌的時候,隻有特斯拉可選,這也導緻了特斯拉的品牌效應,作為進口品牌的唯一選擇,越做越大。

這已經和油車時代,出現了本質的差別。消費者想選一個進口大品牌油車的時候,幾乎每個價位都有很多選擇。

電車時代隻有特斯拉可選。

奔馳的EQ系列和寶馬的I系列壓根不經打,在市場上幾乎可以忽略。

這說明,中國電車的整體市場的活躍成長,這種情況下,比亞迪目前的對手其實不是特斯拉,而是國内的新勢力和拼命轉型的傳統車企。

整體來說,中國的電車品牌之間,是競合關系。大家互相競争的同時,還需要通力合作,依托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的龐大需求,把産品做好,把市場做活躍,把市場做大,把絕大多數外國品牌堵在國門外,甚至還要賣出去,占領全世界。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資料,2021年全年實作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多,超過了曆史累計出口總和。

其中有一半左右來自于特斯拉,另一半是蔚來、小鵬、上汽等品牌。

歐洲一些國家新能源車轉型的決心非常大,挪威的電動車滲透率已經高達90%,可以說是輛新車就是電動車。

幾家造車新勢力,都把自己的車賣到了挪威。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比利時最受歡迎的家用電動車,是上汽MG的一款車。這款車雖然在國内很少見,卻榮獲了比利時汽車協會年度最佳家用電動車大獎。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表面上沖在前面的,是新能源車品牌,但背後支撐這些産能的,是龐大的産業鍊。

可喜的是,和傳統燃油車時代不同的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新能源車産業鍊。

很多人擔心引進特斯拉和幾十年前引進合資品牌汽車一樣,市場換技術,隻失去了市場,卻沒得到技術。

但新能源車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特斯拉承諾100%國産化,并且确實落實到位,2021年底,特斯拉的國産化率已經達到了90%左右;另一方面,比亞迪和造車新勢力們,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

中國整個新能源車産業,從電池到電機甚至到外觀設計,都将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實上,除了車聯網智能化的部分外,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動車的技術含量要低于傳統燃油車。但技術路線是由市場決定的,中、美、歐主導的新能源車市場,正在徹底改變汽車工業。

這個變革過程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國企業。

尤其是以甯德時代等公司為首的新能源産業鍊的龍頭企業,不僅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甚至在世界新能源市場,都是比較重要的角色,這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是從未有過的。

德國車企中,其中90%的動力電池都來自中國。

為什麼比亞迪純電車型國内市場賣不過特斯拉?

這就是換道超車的優勢: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

甚至由于中國的市場空間巨大,起跑的更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