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時代到大學時代的很多年裡,志同道合的書友兼死黨A君和我推薦過很多次的《曾國藩家書》,說這是必讀佳作,但一向喜歡翻閱曆史類書籍的我卻一直不感興趣,無他,對晚清曆史我内心中的觀感是十分悲傷的。

因為晚清從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争、辛亥革命以及之後的抗日戰争,這一百年間中國大地上的人民似乎生活在黑白色之間,有種水深火熱的既視感。很多封建王朝末年都走不出這種悲情色彩,但晚清很獨特,社會劇變,生産方式的變革、思想觀念的變革,種種沖擊距離現在不過百多年,直至我看了《曾國藩家書》,興趣之下又拜讀了幾本關于曾國藩的著作,對晚清時代的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
曾國藩這顆晚清時代璀璨的‘文辰将星’從一介學子到晚清重臣,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追剿撚軍,發起洋務運動,封爵一等毅勇侯,去世後追贈太傅,谥号文正,幾乎是封建王朝中為人臣子最高的榮耀了。
很多人認為他這一生功績成就與其勤能補拙、穩紮穩打的為人處世原則有很大關系,但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現實社會裡我們的身邊從來不會少了那些勤奮上進又穩重踏實的人,然而成就卻很有限。我到現在仍然記得高中時代一些同學勤奮苦讀,别人晚自習兩小時,他們就讀三小時,别人做題一遍,他們要做兩遍,但到了考試成績公布的時候他們往往都徘徊在班級中下遊。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很努力,但他們的做法顯然是錯的!
在任何時代,個人努力尤其在讀書進學方面想用數量去引發質變事實上可以說是一種悖論,讀書進學和做人做事一樣,要講方法講政策的,就比如做數學題,别人記住的是解題方式、錯題搜集,能夠舉一反三,而那些不講政策的同學看似努力上進,用的卻是記住題目,想要靠多做題來使自己熟能生巧的笨辦法。
曾國藩一生穩紮穩打,似乎勤能補拙這個優點被他發揮到極緻,但我看到的他卻有另一種天賦:識人之明。表面看似愚笨,做事既笨又慢,實則暗藏玄機,實際上他是一個“人精”,他做的每一步都有他的精打細算,高明得讓人看不懂!
這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一個人格魅力很大的人,有過官場十年七遷的奇迹,他一生能夠左右逢源、絕處逢生,與他有識人之明知人善任,能在身邊網羅有真才實學的朋友有很大的關系。他不是盲目的在官場往上爬,他在幹實事、求官位的同時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提拔有識之士。
他閱曆世事洞若觀火,察言觀色之力爐火純青,從别人的相貌神情、行為舉止、言語口吻到待人接物等等方面就能判斷一個人的品性才幹和潛力大小。郭嵩焘、胡林翼、江中源、左宗棠、李鴻章以及其弟曾國荃皆賴于曾國藩舉薦之力或援助之功才得以青雲直上,名留千史。
讀史明智就在于借鑒之道,當今時代曾國藩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座寶藏。在激烈的競争中企業要搶占市場制高點,謀求快速、持續發展就必須要網羅人才,不僅要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還要引進适合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會識人、會用人,會培養人,像曾國藩組建湘軍那般,擁有郭嵩焘這樣長于戰略謀劃的‘軍師’,也擁有像曾國荃那樣執行力強大并且專業技能高超的‘軍将’。
而對于個人來說想要發展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金子總會發光的前提是你首先得成為金子,就像老生常談的那樣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在一路前行的日子裡不僅要學會勤奮刻苦,更要學會找到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将自己變成一顆金子。
你必須付出百分之一千的努力,你知道這一路上可能會有很多困難,會有堅持不下去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像曾國藩那樣曾經經曆過三次絕望自殺,因為有時候你努力了還不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但你一定要相信,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就像黎明前最黑暗,我們把它叫做紮根,隻有紮根到最深,汲取到最豐厚的營養和水分,才能在破土而出後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最後用李尚龍的一句話勉勵自己也勉勵大家:要麼出衆,要麼出局。在人間争渡裡我們也可以做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