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盆景起源發展簡史

盆景起源發展簡史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塊

盆景起源發展簡史

《聽琴圖》局部(北宋)趙 佶

盆景起源發展簡史

西安西郊唐墓中出土的唐三彩山水硯

盆景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種類繁多、源遠流長。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曾經出土了距今7000年曆史的五葉紋和三葉紋陶塊,其上刻畫有盆栽植物圖像,同時現世的還有方形陶盆和圓形雙孔陶盆。這證明早在農耕文明之初,或為祭祀,或為娛樂,盆栽植物已在人類社會中出現蹤影。

到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開始用淺盆放置山石,使山石形成了盆中之“景”的概念,道教文化的興起和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的思想理念也促進了盆景的形成。據《三輔黃圖》記載,西漢未央宮中就有溫室殿,殿内冬季可陳列盆栽花木。東晉書聖王羲之也好手植盆栽荷花,并以《柬書堂帖》記錄:“……敝宇今歲植得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絕,今已開二十餘枝矣,頗有可觀……”

隋唐時期,觀賞花木種類增多,花木栽培技藝不斷提高,人們通過修剪、攀紮等方法制作盆景。此階段盆景植物以松類為主,蘭蕙開始與山石搭配,共同組成不同的水旱景觀。盛唐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就曾經用蘭蕙和奇石制作盆景,馮贽在《雲仙雜記》中提到此事稱,“王維以黃磁鬥貯蘭蕙,養以绮石,累年彌盛”。這一時期流傳下了大量關于盆栽植物的詩歌,如李賀曾有一題盆景的《五粒小松歌》,詩中寫道:“蛇子蛇孫鱗蜿蜿,新香幾粒洪崖飯。綠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月明白露秋淚滴,石筍溪雲肯寄書。”

宋代這一漢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盆景藝術的成熟期。當時已具備了成熟的攀紮和修剪造型技術,用于盆景的植物種類增多,出現了花果類、草本類和竹類,所用花盆造型也更加多樣美觀。宋朝皇帝宋徽宗擅長書畫藝術,留下了《聽琴圖》等描繪盆景的畫作。而真正提出“盆景”一詞的則是我們熟知的蘇東坡,他也非常喜愛盆景,經常自己動手制作,并留下諸多辭賦筆記,如他在《格物粗談》中寫道:“芭蕉初發分種,以油簪橫穿其根二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到了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已有專門從事盆景制作的園圃。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一書有記載:“錢塘門外溜水橋,東西馬塍諸園,皆植奇松異桧,精巧窠兒,多為龍蟠鳳舞飛禽走獸之狀,每日市于都城,好事者多買之,以備觀賞也……”

元代是文人畫的成熟期,也影響到文人盆景的發展,當時的盆景被稱作“些子景”。到了明代,更是出現如高濂的《高子盆景說》等盆景理論著作,盆景知識走向系統化、理論化。

明末清初紫砂盆和廣東石灣盆的大量生産,标志着中國盆景大發展和普及時期的到來。清代,出現了盆景的商品化生産和銷售。在李鬥所著的《揚州畫舫錄》中就提道:“有一名蘇州名幻離的和尚,擅長制作盆景,往往價值一盆百金之多,因而大家紛紛仿效。”盆景的商品價值促進了盆景商品化生産的發展,是以也産生了地域性的流派。此時期園居題材的繪畫作品,為我們展現了盆景的不同風格類型與意境。

自鴉片戰争以後的百餘年間,外族入侵和累年戰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盆景藝術随之進入低迷期。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各地區城市園林部門先後建立了國有盆景園,收集了當時閑散民間的盆景佳作,陳列于盆景園供大衆觀摩。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随着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盆景這項曆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開始走向複興之路,它不僅美化人民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成為一種現代綠色文化産業。如今,全國舉辦的各級展覽會、學術研讨會、盆景專業教育訓練活動層出不窮,極大地促進了盆景藝術的提高,起源于中國的盆景藝術已傳遍全球,中國盆景這項古老技藝未來将發展得更加燦爛輝煌。

(資料整理:于園媛、許馨儀)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