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擁有上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流傳的事物可謂是有着很多!如今,走在街頭巷尾總會看見一些店鋪挂出老字号的招牌,或者注明自己是一家百年老店擁有者悠久的曆史與傳統。這些店鋪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虛張聲勢,但是其中也是确實有着一部分是經曆了曆史的洗禮,保留至今一定是有着其獨特的曆史地位,與無可替代的品牌魅力!

嚴嵩,出生于1480年,是明朝著名的權臣,後來嚴嵩父子奪取了實權長達20年,逼害忠良、四處斂财,《明史》直接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老百姓們非常讨厭他,是以很多典籍、戲曲裡都把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惡劣。明史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認為其人無才略,但他究竟是否是大奸臣還頗有争議。嚴嵩故鄉的學者認為他也有忠君愛民的一面,其實還是因為清朝對明史的大量胡編,導緻後世對明史都是半信半疑。
話說這個嚴嵩在當時可是位極人臣,雖然品行不太好,但是也是當時的一位名人,于是當時新開的一家店鋪就想要嚴嵩為自己題字。當然想要嚴嵩為自己題字自然是花費了不少的銀兩。雖說當時嚴嵩位高權重,但是骨子裡還是文人出身,而為店鋪題字也是文人最愛做的事情。而在醬菜領域,估計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六必居。而原本的六必居的主人是在明朝的時候創的業。據說當時這個六必居并不是一個人開的,而是六個人開的。店家老闆請嚴嵩為他們店鋪題字。
剛開始是讓嚴嵩給他們的店名題字“六心居”。這個六心居是六兄弟一起合夥創辦的一個醬菜店。嚴嵩提筆就寫下了六心居三個字,心想,這個一個店卻有六個不同的心思,這中間内鬥紛争肯定少不了,如何能夠長久發财呢?就提筆在這三個字中又多了一筆。正是在這心字上多了一筆,将“心”字變成了“必”字。這六兄弟看到這位朝廷大臣不僅幫他們題字而且還給他們賜了一個必字,當即樂呵地表示回去就把名字換掉,改成“六必居”,還挂上了嚴嵩的匾額。
六必居從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為朝廷皇室進貢各種醬菜,之後,六必居也并沒有讓衆人失望,諸代皇帝都挺喜歡吃它家的醬菜,有一種情有獨鐘的感覺,之後随着時間的推移,六必居成了進貢的禦用老店。在這個有着五百年曆史的店鋪身上,有着許許多的傳說,話說這個六必居的招牌,曾經兩下兩挂。第一次是在光緒年間,由于鄰居家的店鋪着火,火勢差點延伸到六必居的老匾,後來還是店裡的夥計張奪标等人舍命鑽進大火之中,把牌匾從火神的嘴中搶了回來,之後便送到山西臨汾會館裡儲存起來。
六必居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醬菜,比如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吃過的人是贊不絕口,原料都有固定場地,絕對不能含糊,現在六必居腌制的醬菜還是國宴上必備的名小菜呢!當年清朝皇帝用膳都要吃六必居家的小菜,可見口感一流。去過六必居的朋友都知道,那塊嚴嵩寫的“六必居”金字大牌匾依舊挂在店中央,曆經百年歲月,成為了稀世珍品,見證了這家百年老字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