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為什麼依然擺不脫千古罵名

《三國演義》反派代表中,高居榜首的曹操。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說他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國文課本裡也選了曹操的《觀滄海》。

但是,不管有多少正面的曆史評價,你要拿曹操去誇人雄才大略,心裡還是要掂量掂量。

給曹操鎖定“陰險奸詐”标簽的,恰恰是《三國演義》,而且這個标簽影響深遠,戲劇舞台上的曹操一張白臉,一頂就是幾百年。

到底是哪些細節,影響了後人對曹操的觀感。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為什麼依然擺不脫千古罵名

在陳壽的《三國志》裡,曹操其實仁力并舉,王道霸道雜用。用兵方面,曹操善于運用心理學,常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用人方面,倡導唯才是舉。

陳壽贊歎曹操是超世之才,他平定天下大亂,是雄才大略的成功者。這跟我們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很接近。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不是閉着眼睛歪曲曆史的人。

但畢竟《三國演義》的主題以劉備為正統,宣揚昭烈繼漢,是以曹操最大的惡,就是篡奪漢室江山。于是《三國演義》濃墨重彩虛構了 “許田射獵”一場戲,具象化了曹操篡奪漢室江山的圖謀。并且通過漢獻帝之口,給曹操的“奸”和“賊”定了性。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為什麼依然擺不脫千古罵名

《三國演義》很多時候描寫是比較概括的,不會大量鋪陳細節,但小說第20回“許田射獵”前前後後寫得相當詳細,細節裡處處有玄機。

這場圍獵活動的背景是皇帝排世譜,确立了劉備是漢獻帝的皇叔,提升了劉備的地位,而專權的曹操殺了上奏彈劾他的趙彥,引起了滿朝官員的驚恐。

有一個細節,突然竄出一隻大鹿,但皇帝愣是三箭都沒射中,于是對曹操說,你來。曹操不是自己跑馬彎弓去追,而是“讨天子寶雕弓、金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逐鹿中原”,曹操這個舉動的象征意味已經很明顯了。

曹操的僭越舉動還不止于此,剛開始,曹操是跟天子并馬而行,恨不得還争先一馬頭的位置。等到金箭射中大鹿,群臣以為是天子射中的,都下拜山呼“萬歲”。曹操馬上縱馬直出,擋在天子前面,搶着受賀。

受了曹操欺負的漢獻帝回到宮裡,哭着對皇後數落曹操。把他跟作亂的董卓放到了一起叫作奸雄,而且說曹操“專國弄權”“早晚必有異謀”,這是給曹操定了性。于是就有了後面下衣帶诏讨伐曹操的舉動。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為什麼依然擺不脫千古罵名

《三國演義》把《三國志》裡曹操那句“甯我負人,勿人負我”更新了,這一次說的是:“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一句話,過度自我中心,注定了曹操會被釘到人格污點的恥辱柱上。

有了這句話打底子,《三國演義》進一步用虛構的情節,對曹操進行了醜化。

這一句話的改動火上澆油,可就把曹操作為一個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放在了天下人的對立面。

曹操冤不冤?有點冤。但什麼叫底線不能觸碰?什麼叫公道自在人心?這就是。

緻力于跟曹操過不去,并不是《三國演義》作者的個人意願,而是曆史跟文化思潮互動的結果。

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它宣揚三綱五常是 “天理”,也就是世界的本源,“君為臣綱”的君臣大義就被大大擡升了。

朱熹編注《資治通鑒綱要》的時候,把劉備當作漢室正統,不承認曹魏政權,紀年都用的是劉備的“昭烈皇帝”年号,于是曹操、曹丕成了篡臣和漢賊。

士大夫由解經到修史,逐漸建立了統一的認識,不再像唐朝人那樣評價曹操。即便士大夫普遍看過《三國志》的,也一定要說曹操是“漢賊”。官方、士大夫思潮的流變,影響到民間說書、弄影戲、說三分的随即跟進,直到《三國演義》成書。宋朝、明朝人把曹操叫作“賊”,而清朝人對他的稱呼就叫“老奸”。

今天對曹操的曆史評價是相當正面的,但為什麼依然擺不脫千古罵名

清朝末年,在新的思潮影響下,學者黃摩西開始反思,他曾經評論說,《三國演義》書中人物最幸運的,莫如關羽;最不幸的,莫如曹操。他說曹操的聲名,幾乎跟夏桀、商纣王、周幽王、周厲王并列,成了惡德的代表。但凡奸邪詐僞陰險兇殘的人,社會上就把他叫作“曹操”。

從這段評論,可以看到,《三國演義》對曹操形象的“抹黑”,的确影響深遠。其實,即便到了今天,用理性的曆史觀評價曹操是一回事,看電視劇聽戲的時候,要不要跟他站在一起是另一回事。#曹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