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秦始皇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是戰國時代秦國莊襄王的兒子,13歲繼位為秦王。

繼位十年後,他除掉了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掌大權。

然後就展開了他一生的雄圖偉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統一全國之後的秦始皇,做了很多事:

首先是自稱皇帝。“皇帝”這個名稱就是秦始皇發明的。

然後是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币和度量衡。

對外是攻打匈奴、南征百越。修建萬裡長城,修築馳道,然後五次巡遊全國。

還有焚書坑儒等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僅僅三年後,他留下的這個龐大帝國就土崩瓦解了。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秦始皇創造的皇帝制度和帝國政體,被後世一直沿用到了清朝,貫穿中國曆史兩千多年;他打造的帝國标準版圖,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本雛形。

中國的皇帝制度和帝國模型,在後人看來,變得平平無奇,變得理所當然了。一旦回到曆史現場,你會發現,這些創造原來都是在一片混沌當中誕生的,都是需要有極大創造力的人,從無數種選擇中,把它召喚出來的,在當時都是不被了解、甚至會被激烈反抗的。

了解秦始皇是很困難的。因為他的真實形象,被後世的各種争議、謾罵,遮掩得模糊不清。同一個秦始皇,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有人罵他不過是個暴君。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在北京阜成門附近,有一座曆代帝王廟。明朝開始修建的時候,裡面供奉着代表曆史正統的16位帝王。清朝的時候,康熙皇帝說,隻要不是無道、被弑、亡國之君,都可以在廟裡供上牌位。這樣,帝王廟裡供奉的帝王增加到了188位,他們組成了中國曆史的正統。

但是,無論是明朝定的16位帝王,還是康熙定的188位帝王,裡面都沒有秦始皇。顯然,秦始皇是被歸為無道之君,這表示不承認他是真正的帝王。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皇帝制度的創造者,卻不被承認為皇帝,這個現象非常有代表性,後世帝王對秦始皇的态度也是這樣的:既要罵他,又要學他,而且,還不願意承認是在學他。

這樣的态度,能公正地評價秦始皇嗎?

秦始皇對自我與帝國的塑造,也就是曆史的真實是什麼樣的。

當時人們對他的認識與反應是什麼樣的。比如,秦始皇滅掉六國,六國的那些人,是怎麼來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的。

後世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包括政治目的對秦始皇的評價和塑造是什麼樣的。

很明顯曆史的評價,都有各自的立場跟目的,很難客觀。

一講到秦始皇,講他的個人成就、曆史貢獻,講他如何兼并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建立了皇帝制度、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等等,這些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其實秦始皇所有的努力最終是要編織出一個故事,一個讓天下所有人都能了解、接受并願意生活在其中的故事,這個故事就叫“帝國”。

為什麼要編織“帝國故事”

這是秦始皇留給後世真正的遺産。

要知道,秦始皇在軍事政治上的那些實實在在的成就,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他建立那個實體的帝國隻存在了十五年。

但是,直到清朝,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卻一再地在複原秦始皇心裡想要的那個中華帝國的樣子。

海外的漢學家喜歡把從秦始皇到清朝結束的中國統稱為中華帝國。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那個實體的帝國雖然很快就崩潰了,但是,他心中想要的那個理想帝國,卻成了中華帝國的模型。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秦始皇為什麼要搭建出這個模型呢?

他是第一個建立帝國的人,第一個當皇帝的人,起碼,他得先讓人接受帝國和皇帝這兩個新生事物吧,這樣,他就面臨了跟後來的皇帝們完全不一樣的挑戰。

他不光是要提供秦帝國的合法性,他更要提供帝國這種全新政體的合法性;他不光是要提供他本人統治的合法性,更要提供皇帝這種全新統治者身份的合法性;他不光是要把六國人變成秦朝人,更要把戰國人變成天下人。

後來的那些皇帝,不需要再操心後面的這些問題。

今天,可能覺得帝國是一個很尋常的東西,皇帝在古代就是标配,浙江人跟陝西人做同僚也理所應當。

但是,當秦始皇第一次把如此遼闊的地域、如此衆多的族群打造成一個龐然大物的時候,怎樣才能讓人們接受它?怎樣才能讓被征服者與征服者都相信“天下一家”呢?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秦始皇的帝國想象到底是怎樣的?

秦始皇想象的是這樣的一個帝國:秉承崇高的天命、涵蓋神性的大地、植根深厚的曆史、揉合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賦予永久和平與蒼生福祉的天下願景,以及偉大聖王的自我期許。

簡單解釋:中華帝國是用多種次元的精神資源凝聚而成的。

第一個次元是天命,也就是老天爺的眷顧和允許,讓皇帝可以統治這片土地。

第二個次元涵蓋神性的大地,也就是說各種山山水水的神靈,都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整合在帝國的疆域内,勾勒出一個整體的天下。

第三個次元,這個帝國不是憑空來的,是承接了深厚的曆史傳統的。

第四個次元,天南地北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都認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家園裡。

第五個次元,普通老百姓,也認同這個帝國可以為他們創造永久和平和蒼生福祉,是共享這個天下願景的。

第六個次元,是指皇帝本人,皇帝不隻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本人還必須是道德楷模的聖人,這就是偉大聖王的自我期許。

了解了這六個次元,你才知道,中國的皇帝制度在人類文明的所有君主制度當中,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存在。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這六個次元展開了一個想象中的帝國圖景,為此後的帝國提供了合法性論述,提出了天下願景,也提升了統治者的格調。

這才是秦始皇留給中國曆史的最大遺産。

大家常說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貨币”那些東西,其實都隻是帝國的副産品。

為什麼說這份遺産的重要性比他的帝國本身還要大呢?

在秦始皇之前,比較成熟的是周朝的天下體系。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比較松散的政治體。當時大家的共識就是: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諸侯們對他隻負有限責任。當然,我們知道,周朝後來衰落了。就在秦始皇的祖先被封為諸侯的那年,周平王被迫東遷到洛陽,西周變成了東周,曆史也就進入了春秋、戰國。

秦始皇想象的帝國,是一個整合了天地人神的宏偉構想。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他提供了合法性基礎,也提出了天下願景,還提升了統治者的格調。

這樣的一個宏偉構想,就具備了把早期的松散政治體整合成天下一家的能力,也就能勝任了“更新中國政治文化體制版本”。

這就是秦始皇帝國想象的曆史意義。

就是這樣的一個想象,讓秦始皇像工作狂一樣地夙興夜寐,讓他以帝王之尊風塵仆仆地奔走在他的帝國疆土上,直到最後死于第五次巡視天下的路上。他把他自己、他的帝國、他在後世的名聲,都獻祭給了他的帝國想象。而他的帝國想象,也成了後世王朝經營帝國的模型。

創造了皇帝制度卻不被承認為皇帝,他到底給中華文明留下多大遺産

秦始皇努力經營了十二年,他死後不久,他的帝國就崩潰了。你可以說他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甚至在他生前努力的過程中,也經常有挫折感。

他活着的時候,沒能夠把他的帝國想象變成所有人的想象,沒能夠把它變成那個時代的普遍共識。

他的努力,就像一根雖然射出去了、但沒有抵達箭靶的箭。但是,他告訴了所有後來者:那個箭靶在哪裡、長成什麼樣。他的帝國想象,就是那個箭靶。之後,曆史又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天下終于走進了秦始皇的帝國想象裡。

繼續閱讀